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 文唏

第五章 中国有多少钱?

2025-06-06 17:58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2005年以来,中国境内通货膨胀泛滥,根据中国诸多媒体的说法,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全是美国人印钞惹的祸! 可不嘛,一桶石油本来50美元,美国一印钞,变成100美元了,中国一进口,按照同样的汇率折算,一下子油价就涨了60%,可不就是美国印钞引起的嘛! 还有这么一位记者,为了证明中国通货膨胀是美帝国主义的责任,他拿着一张美元,到一家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然后告诉大家,你们看,美国多印刷了美元钞票,流入中国,我们拿去兑换人民币,国内人民币自然就变多了,所以中国就通货膨胀了…… 真的是如此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汇率和外汇储备说起。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尤其是2003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动辄发生贸易摩擦以来,汇率问题不仅成了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的热点,也成了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的话题。 一应专家学者慷慨激昂、粉墨登场,广大民众被撩拨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 要讨论汇率,不妨先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假定有2个海岛,A岛上的人们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他们一直吃白米饭和煮麦子,吃得都快吐了,从来不知道吃肉可以增强体质;B岛上的人们以放牧牛羊为生,他们一直吃肉,吃得腻歪腻歪的,根本不知道粗粮更有利于健康。后来有一天,两个海岛通航了,人们开始接触,他们都相互感叹,“哇,你们吃的东西原来都这么好吃啊”!于是他们开始交换,2袋麦子1头羊,10袋稻谷1头牛…… 粮食换牛羊的贸易发生之后,A海岛的人增强了体质,B海岛的人更加健康,世界真正变得“你好我也好”——显然,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换使得原来孤立的两个海岛上的人们享受的福利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是个大大的好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与A和B两个海岛之间交换粮食和牛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都能促进两个国家国民福利的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领导人都把捍卫“贸易自由”作为口号挂在嘴边的原因。 不过,两个海岛之间牛羊换粮食的交易与今天的国际贸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这两个海岛都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时代,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国家和国家之间当然要用更加高级的交换媒介来进行交换——这个交换媒介就是各个国家的钱,或者说纸币。 这里要注意一点,大家愿意接受纸片来交换商品,是因为确信自己得到对方的纸片能够购买到相应的东西,纸片本身的价值虽然很难评估,但各个国家的纸片终归代表着某个国家政府的信用,由此也代表着在市场上一定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大家眼睛里盯着的貌似是用来交换的各国纸片,实际上,各自心里头琢磨的是这张纸片所代表的产品和物资的价值——要不然的话,2009年的津巴布韦可就赚大发了,这个国家2009年发行了面值为10万亿元的大钞,要是和美元1︰1的比例兑换的话,一张纸就可以把美国的商品给买光! 由于各国政府的信用不同,各国钞票在各自国内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商品也大不相同,由此就产生了一美元能换几元人民币的问题,这个比值就是汇率。 既然交换的本质是为了以物易物,互相促进,“你好我也好”,可有这么一种极端情况,比方说甲国什么资源产品都有,而且物美价廉,而乙国资源产品匮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出现的情况就是——乙国只能眼盯着甲国的资源和产品流哈喇子,甲国的钞票要远远比乙国的值钱,因为乙国迫切需要甲国的产品资源,它情愿用更多的产品来换取甲国的钞票以购买甲国的资源,否则甲国就不会与你交换。 有人说了,汇率不是由政府决定的吗?政府可以强行将汇率规定得很高,不遵守这个规定的人,就给他安上一个“外汇投机分子”的罪名抓进监狱…… 的确,历史上很多专制政府都是这么做的,到现在也有政府这样做。但问题在于,财大才能气粗,如果政府没有“财大”(社会产品和物资很丰富)而只是“气粗”(滥施刑罚),外国人得到你的货币根本无法实现购买物资的目的,这样一来你的货币对外国人来说就毫无用处,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货币和你进行兑换(除非你拿实际的物资),政府强行规定汇率,只会严重扭曲国际贸易,甚至造成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彻底崩溃。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缺少制造技术,轿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皆不能造,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国乃至世界市场购买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外国人拿到了大把人民币却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就非常不值钱,不管官方将人民币汇率规定多高,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肯定很低。 即使是实际汇率,这个比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是以中国和美国为例,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逐渐崛起,变成了所谓的“世界工厂”,电视、冰箱、空调、电脑以及大多数机械装备都能够制造了,美元换到人民币,就可以买到这些相应的商品,而中国得到美元呢,也可以到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矿产…… 这时候,汇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比方说,美元兑人民币1︰5的时候,中国国内生产一样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卖到1美元,而其全部生产成本为4元人民币,企业有20%的利润可赚,自然就会去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国际价格,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成本,如果汇率变为1︰8,100%的利润,那企业可赚大发了,会加班加点的多生产这种产品;相反,如果汇率变为1︰3,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结果要亏掉1元钱,企业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国际上的售价,要么只能破产倒闭…… 究竟多少元人民币的中国产品才能换回一美元的世界产品,这可是一个大难题。 老实说,的确是挺难的——因为纸币这玩意儿,本质上都是纸,价值谁也说不准,你能说人民币100元这张纸就一定比美元的100元那张纸的价值低,或者高吗? 不过,说难不难!要真是自由市场,根据不同国家人们生产产品的效率和数量,两个国家的人们很快就会自己搞定这个事儿! 为啥呢? 根本上来说,不同国家的人们愿意选择贸易和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所以对于对方纸币与本国纸币价格究竟该怎样换算,大家各自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程度。 以中美两国而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由中国对美国各类资源产品和美国对中国各类资源产品的供需决定的 ,换句话说,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 在金属铸币时代,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汇率问题,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一个国家的金币(银币、铜币)与另外一个国家的金币(银币、铜币)的兑换比率,但这个兑换比率基本上是确定的,那就是铸币中的贵金属的含量。 人类后来习惯了使用纸币,但在金本位时代,依然不会出现汇率问题——既然每个国家的每一张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那么政府所规定的纸币黄金含量比值就是两个国家纸币的汇率,肯定也是确定的。 所谓的汇率问题,只是在金本位被废除之后才出现的——比方说1914年~1922年和1933年~1944年的欧洲,都是在参战国先后废除了金本位之后才产生了汇率问题。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美元,是盯住黄金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1944年~1971年全世界都是一种变体的金本位,虽然人们不能够真正兑换黄金,但各国货币都严格规定了各自的含金量,因此汇率也基本固定,即便有小范围的汇率波动,也不是什么问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相继浮动,从此进入浮动汇率制度时代。所谓“浮动汇率”,是相对于1973年之前的固定汇率的说法,因为从那个时候起,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 可不嘛,由于各国的纸币都脱离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代表固定数量的黄金,在各国政府“我的地盘我做主,根据需要印钞票”的理念指导之下,每一种纸币与另外一种纸币的价值比率自然就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正是由于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从此以后,人们动不动就会听到美元升值、美元贬值之类的把戏了。 无论是在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还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完全一致的。1946年~1971年,日元和马克长期维持和美元的固定汇率,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并没有表现在汇率升值贬值上,相反,它表现为德国和日本人民真实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然而,浮动汇率时代可就大不一样了——某个国家不断地增印钞票,在整体汇率还没有剧烈变化之前,物价还没有全面上涨之前,你还以为他经济发展得很好呢!比方说,从1990年~1995年,由于采用了“盯住美元”的策略,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主要拉美国家都取得了GDP的快速增长,结果到了1996年之后,由于债台高筑,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人民生活水平马上一落千丈,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世界上大宗商品价格及国际贸易结算当仁不让地均以美元计价,即便现在变成了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历史沿革下来,大宗商品价格及国际贸易依然以美元结算——也就是说,美元依然是整个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 为了体现这种“核心”,“美元指数”这个概念就被创造出来了,其含义是通过计算美元与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强弱。 美元指数最初设定为100.00,并以此作为基准点,如105.5点的报价是指从1973年3月份以来其价值相对于其他货币上升了5.5%。 当前美元指数的构成中,各货币的加权平均计算权重如下:欧元57.6%、日元13.6%、英镑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 鉴于国际货币体系陷入一片混乱中,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确认了浮动汇率制,并且认为成员国可以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同时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并取消各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用黄金清算的义务——这就是著名的牙买加协议(JamicaAgreement)。 由于失去了黄金这个定海神针,所谓的牙买加体系,说白了,无非就是各国政府印刷的纸片互换游戏而已——谁印刷得少,纸币就升值,谁印刷得多,纸币就贬值。 为了避免哪个国家恶意操纵汇率或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国控制的IMF于1977年4月29日通过了一项旨在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的决议,这就是美国动辄指责中国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名称的由来。 浮动汇率制度有很多种,从大的分类上说有所谓的自由浮动制度(汇价自由浮动,政府完全不干预,也称为“清洁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国家政府出面买入或卖出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也被称为“肮脏浮动汇率制”)。 197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其中又分为单独浮动、钉住浮动、联合浮动、弹性浮动等多种。 比方说,咱们中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汇率制度,就叫做“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币与美元兑换比率固定在2.46,鉴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欧美货币大贬值,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将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调整为1.5——不过,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额很小,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从1981年~1984年,中国实施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为2.8,而官方兑美元汇率则逐渐由最初的1.5调整到1984年的2.3。 1985年1月,中国宣布取消双重汇率制改为固定单一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设定为2.3,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币钞票发行量增加过快,从而导致人民币币值高估,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调低到1990年底的5.2。 在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浮动的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应运而生。 这样一来,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达到了5.7和8.7。 为了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宣布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于是,从1994年起,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样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稳定的汇率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中国一步步地演变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外汇储备成倍增加并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1993年底到2005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由212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积累越来越大,2003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是否该升值、该升多少的论战不断升级,美国和欧洲方面通过经济、政治等形式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压力之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2006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 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由2005年汇改前夕的8.3逐渐升值到2010年6月份的6.83,但这种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没有阻止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仍然大幅增长,到了2010年4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2.43万亿美元,占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外汇储备总和的1/3! 这样一来,不仅欧美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甚至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也大声呼吁人民币升值。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到2011年9月底,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升至6.35左右。 正如前文所说,当全世界的纸币都变成了信用纸币之后,所谓的汇率无非是各国政府的纸片互换游戏而已。不过,不管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的这个纸片互换的价格形成与德国、日本等同为出口国的国家不大一样。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是企业出口产品和服务挣回来的,但诸如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如果企业和个人挣到了美元的话,他们自己掌握外汇用途,愿意花掉就花掉,愿意存银行就存银行,愿意兑换成本国货币就找到相应的银行兑换成本国货币…… 可中国不一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任何企业出口所得的外汇,必须上缴国家,对应的呢,国家给你兑换成相应的人民币。 怎么兑换的呢? 按照国家确定的汇率,央行直接哗哗哗印出来新钞票给你兑换。 当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央行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干的,在美元流入量很小的时候,直接印一点人民币不是个什么问题,中国过去多年封闭,没有多少外汇进来,国家外汇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就通过直接增发人民币的方式来换美元,为了给国家积攒点外汇储备,让人民币贬值一点儿,全国人民都做点贡献,也很正常。 可随着我们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进入中国的美元越来越多,老早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已经成了天下第一了,我们中央银行还在这么干。 有人问,为什么企业要选择把美元卖给中国央行? 很简单,因为央行的出价最高——央行管着钞票印刷机,当然可以出价最高! 从1994年到2005年,1个美元进来,8.3元人民币就跑到国内市场上;即便在今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升值到6.5左右,一个美元进来,依然有6.5元人民币就放出来了。 2000年以前,我国每年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一直维持在百亿美元规模,但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开始猛增,近几年来每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量更是达到了4000亿美元以上。1989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仅55.5亿美元,而截止到2011年6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3.2万亿美元。 1993至今中国外汇储备 如果按照这十多年来美元对人民币的中间汇率7.4折算,中国至少多印刷了23.7万亿元人民币的钞票。截止2011年8月份,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是78.1万亿元,其中有30%以上都是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 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逐渐提高,而同时国内的人民币却泛滥成灾,人民币表现出来可不就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吗? 这,也正是中国诸多媒体天天宣传的美国印钞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所在。 可进一步追问一下,这个问题的责任真的应该怪罪美国印钞吗? 归根结底,中国国内并没有使用美元做货币,而是使用人民币做货币,老百姓念叨的通货膨胀,也是人民币的通货膨胀,这和美元滥发有什么关系? 如果中国的中央银行不采用新印刷人民币钞票来购买美元钞票的话,中国境内的人民币怎么可能有那么多? 大家为什么不想一想,日本外汇储备也那么高,日元钞票原有总量更是远远少于中国,为什么日本没有通货膨胀,更不会有日本人把通货膨胀责任推到“美元滥发”那里去? 有人问了,在2011年外汇储备如此高的情况下,人民币究竟是该升值还是贬值? 有一群专家说,应该升值,使劲儿升值,升值越高越好——可不嘛,升值了之后,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当钱使了,中国的GDP折算成美元也能大幅度增加了…… 还有一群专家说,从2005年到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了近30%,不能再升了——说得很客观,人民币确实已经升值了27%了,怎么能继续升值呢,日本不就是因为日元升值而垮掉的吗,让我们升值根本就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又有人干脆说,人民币不仅不应当升值,还应当贬值,因为贬值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更有利于抢占世界市场——根据前面所讲到的汇率的道理,好像也蛮是那么回事。 还有的骑墙派专家说,汇率问题是主权问题,升不升应当由我们国家自行决定…… 不过,如果根据外汇储备的数量来看的话,恐怕人民币贬值之说实在说不过去——为什么我们国家会积累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恰恰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通过低汇率来鼓励出口、压制进口所造成的。人民币贬值或保持低汇率固然也有利于出口,可大家要知道,出口攒美元纸片可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和个人能够买回相应的商品。 现在问题在于,按照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大多数人用不起在政府那里堆积如山的美元。 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方向出来了——当前阶段人民币应该升值。 人民币的确应该升值,于是,又有人马上兴奋地嚷嚷着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好处了。 根据他们的说法,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有助于改善中美和中欧的贸易不平衡,有利于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解决国内通货膨胀、有利于改善中国与西方关系、有利于促进消费增加GDP、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 怪哉! 人民币升值,突然一下子成了医治中国绝大部分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似乎这剂药一旦服下去,中国经济可以脱胎换骨,步入经济发展新时代! 有个成语叫做一箭双雕,还有个成语叫做一石二鸟,说的都是一举两得这种事儿,对于更好的事情,有人发展了一下,说叫一石三鸟或者一举三得——然而,有人居然能从人民币升值一件事情中看出来七、八种好处,这样的好,天底下哪里去找? 就拿“产业结构调整”这事儿来说吧。 长期以来,中国依赖于“血汗工厂”的发展模式,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用中国几近于无限丰富而又便宜的农村劳动力,为全世界的人民生产“衣食住行用”等各色产品,终于成就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人如果患了肾病,临床检查有一个“三高一低(血压高、血脂高、尿蛋白高、血蛋白低)”的说法。在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当前中国的经济体恰恰也患了这种“三高一低”的怪病——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实际上,中国患上“三高一低”重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延续了长期以来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较多。 减少贸易顺差,优化发展环境,可能是四个目标之中最靠谱的一个,可是国际社会其实对人民币升值期望很高,恐怕远非国人所能接受——例如,按照IMF的购买力评价法(PPP,PurchasingPowerParity)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应该是2.66——这意味着人民币要升值166%,中国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至于靠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事儿,只有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汇率上升才可以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坦率地说,所谓的国内“通货膨胀”问题其实是货币供应量过大而导致的人民币贬值,要想控制通货膨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拧上货币供应量这个闸门——否则,一方面在水池边上凿一个小口放水,一方面又把水龙头开到最强档,结果还期望这个水池子里的水不要溢出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对人民币升值这事儿,国外众多名家之中叫得最响的、也是最离谱的论调,当属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R.Krugman)。 2009年5月,借着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辉煌桂冠,克鲁格曼先生来到中国的北京和广州做“非凡财富”主题的巡回演讲,短短一周时间,狂赚人民币500万元! 也许是见识到了中国两个典型的“明星城市”在金融危机后的无比奢华和繁荣,也许是邀请他的那些中国人所显露出来的富裕和阔绰实在让自我感觉优越的克鲁格曼太过震惊,这种奢华、繁荣、富裕和阔绰,在擅长国际贸易理论的他看来,一定是刻意压低人民币汇率换回来的! 中国之行后,克鲁格曼改变了以往指责自家金融体系出现问题的观点,开始“移情别恋”,努力从外部寻找原因,并逐渐把矛头集中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来! 2009年10月22日,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式脱钩(TheChineseDisconnect)”一文,称中国的货币政策蛮横残暴而令人憎恨(outrageous),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的中国正在偷窃(stealing)别人的工作,搜刮(siphon)民脂民膏,谩骂得起了劲儿的他,居然说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购买美国国债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是德高望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出来的话吗? 原来,中国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辛辛苦苦为美国人提供便宜的产品,并且把储存的钱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居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就在这篇文章中,对于2009年美国财政部没有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克鲁格曼认为那是“滑天下之大稽(They'rekidding)”! 到底是谁在“滑天下之大稽”? 自此,克鲁格曼先生和人民币汇率较上了劲,动辄就在专栏里大放厥词。 2010年3月14日,克鲁格曼先生再度发飙,在他的专栏中写下“对抗中国(TakingOnChina)”一文,认为极度扭曲的(distortionary)人民币汇率损害了全世界(damagetherestoftheworld),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害怕激怒(provoke)中国,假如人民币不大幅升值的话,就别和中国客气(reason),直接针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就是。 克鲁格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是美国那些惯于推卸国际责任的凯恩斯主义精英人士的灵魂附体——2010年美国130名国会议员集体“上书”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妨按照克鲁格曼先生的思路,先来看看假定人民币升值40%的后果。 美国人现在衣服鞋袜是从中国进口,冰箱彩电空调是从中国进口,玩具礼物是从中国进口……人民币升值之后,相当于美国人的日用消费品现在立马全部提价40%! 对于克鲁格曼这样的精英人士来说,日常消费品涨价40%可能不要紧,但对于那些面临着失去房子、失去工作、失去信用卡并且遭受债务压迫而一无所有的大批美国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能够承受这个成本吗?愿意承受这个成本吗? 一旦这些热爱自由、注重人权的美国民众不能忍受,后果又是什么呢?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在全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难道克鲁格曼希望“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至于美国增加出口,克鲁格曼先生可以好好想一想,美国出口给中国的产品有哪些可能因为便宜40%而大幅度增加——是高精尖的军事武器还是航天技术?还是电子技术?或者是像悍马、劳斯莱斯之类的大排量、超豪华的美国汽车? 前者,美国人恐怕不愿意出口,后者,中国那些极少数富豪们该买的也早就买了! 到最后,美国恐怕还是只能“出口”他们最擅长的东西——美元纸币,除了折腾一把美国的普通民众和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之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会有什么根本改观! 回头看看历史,恐怕更能让克鲁格曼这种嚷嚷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凯恩斯主义者清醒! 25年前的1985年,美国也是财政赤字连年暴涨、贸易逆差持续剧增——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当时五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于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PlazaAccord)”,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 以日元为例,3个月之内升值25%,一年之后,升值70%;二年之后,升值110%以上……美元兑日元汇率由早期的1︰300左右暴涨到最高的1︰80左右,升值幅度超过250%——然而,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逆差减少了多少?到现在为止,还不是年年逆差? 2001年的时候,1欧元只能兑换0.8美元左右,现在呢,可以兑换1.4美元左右——欧元的升值显而易见,可是美国什么时候出现过对德国贸易顺差呢? 克鲁格曼声称人民币升值可以解决贸易赤字,这简直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对于货币知识的无知、对于过去历史的“选择性健忘”,再加上他给美国政府所提出的草率昏招和蹩脚建议,证明克鲁格曼先生根本就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难道我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先生不晓得,人民币绑定美元的货币政策给美国带来了极大利益,表面互惠的“中美国”关系,实质上是美国对中国的变相奴役。 为使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中国一直大量买入美元,其结果就是,美元不断流入中国并且“被储备”,中国国内却是人民币泛滥,资产泡沫惊人,通货膨胀山雨欲来;另一方面,真实财富与产品却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到底谁占了大便宜? 现在绝大多数美国人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的根本源头,恰恰是中国工人、农民工的“低品质生活”换来的! 人民币升值就可以“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更是荒谬! 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有钱了自然知道享受,这些消费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不需要谁来促进! 无论中国、欧洲还是美国,当前遇到的经济问题都一样——那就是财富太过于集中于一小撮人,大部分人相对贫穷,哪怕人民币升值成与美元1︰1兑换,背着“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能跑到美国去大肆消费吗? 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有3.2万亿美元,3.2万亿! 要知道,美国2011年9月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才8.9万亿美元,可中国就拥有了3.2万亿美元——这个规模实在巨大,大得远远超过中国在正常情况下所需要的外汇储备。 很多专家就热烈讨论起来了,有人说买黄金,有人说买石油,有人说买资源,有人说买企业,有人说将外汇储备直接用于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还有人说不要购买欧洲或者美国的国债而购买中国国债…… 中国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现有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中已包含与之相关的投资,此外国内另有专门的机构已经在从事大宗商品收储等相关工作…… 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说法,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全世界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结果他们都是“市场容量有限”,那反过来只能证明一个问题——美元纸币发行得太多了、太不值钱了! 本来,纸币发行应该与市场上的商品相对应,多少商品对应多少的货币,当你用货币去市场上购买商品的时候,发现“市场容量有限”,你说不是纸币发多了是什么情况? 当年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政府为什么没有嫌弃黄金的“市场容量有限”,而是一股脑儿把当时全世界各国政府黄金储备的75%都收到自己名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所以,“市场容量有限”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经济学家张维迎干脆提出,除留有必要的外汇储备外,这部分外汇储备应该分给老百姓,结果无数“专家”对张维迎的观点大肆批判,讽刺他不懂“外汇储备”是什么概念,说这样会造成中国“二次印钞”云云…… 市场上民众也曾热烈讨论的“可否分给民众或者是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国家外汇管理局回应说,若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无节制地扩大货币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可实际上,随意讥讽和反对张维迎分流外汇储备观点的人才是真正的不懂经济! 根据前面讲到的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如果将外汇储备直接分给民众,民众再去找银行兑换,的确是会造成“二次印钞”,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但第一次印钞购买外汇的时候不就制造了一轮通货膨胀吗?只不过利益全部归了中央政府而已!现在,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无非重新再来一轮通货膨胀,至少全民都得到利益了,而且减小了贫富差距 ,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这种通货膨胀何乐而不为呢? 要知道,最初通过印钞购买外汇储备就是货币贬值,让全国人民都受了损失,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些损失还回来一些而已! 更何况,如果第一次购买外汇储备的时候不是“无节制扩大货币发行”,分给老百姓之后又怎么可能“无节制扩大货币发行”? 人家新加坡都曾经给每个公民发钱,难道就不知道会引起通货膨胀吗? 至于“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的建议更是完全可行,这不会造成印钞,也不会造成通胀。挪威当年发现北海油田之后,就利用石油出口收入建立了全国的主权养老基金,实践中运行得很好。 总之,以上提到的种种外汇储备处理方式,都比买美国国债 、欧洲国债这种终归要大幅度贬值甚至是变成废纸的东西要好无数倍! 最骇人听闻的观点是某位“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提出的,他居然说宁肯把外汇储备烧了也坚持不让人民币升值…… 要知道,3.2万亿美元的外汇可都是中国那些辛辛苦苦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打工仔、打工妹通过劳动换来的财富,更包含了无数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你居然建议把它烧了,你说你这是什么思维? 更何况,倘若真的烧掉这些外汇储备的话,美国人是最为感激涕零的,原来,我们用纸印刷成美元购买了中国这么多的资源、商品乃至中国人的青春、血汗、生命,现在你突然烧掉了,相当于宣布我白白享受了30年这些好处,我们能不感激涕零吗? 更何况,中国人烧掉了这么多美元,美国人手头的美元当然就更加值钱了,美元会持续升值,仍然能够购买中国的产品和资源、青春和血汗…… 2009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向中国推销美国国债,希拉里说:“中国应该购买美国的国债,然后我们把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公民,让他们来购买你们生产的产品,与此同时,你们的公民可以获得工作。” “这是双赢(DoubleWin)的行为”,希拉里说。 归根结底,说白了,希拉里在说:“我们得到了东西,而你们得到了工作。” 中国政府用人民的储蓄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把这些钱转移到美国消费者手中,美国人就有钱来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人由此得到工作——这是什么理论? 记住,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非工作本身! 如果我不用工作就有人给我大把大把的钱去消费和享受,我为什么要去工作? 正如彼得·希夫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事情时说:“让别人享受产出,让我们的人民工作,这算什么?这不是工作,这是奴役!” 都知道,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可笔者在这里还是要大声喊一句,千万别幻想着中国可以收回美国所欠的全部债务! 2010年4月9日,在上海参加“沃特金融峰会”的彼得·希夫接受“21世纪”采访的时候就表示:“美国不可能偿还欠中国的债务,中国借出去的越多,亏的也就越多!” 记者接着追问:“那中国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希夫的回答是:“什么也做不了!” 就像我们自己借给别人的钱一样,要不回来你还能怎样,难道你还要借给他? 2009年3月,米塞斯研究院(TheLudwigvonMisesInstitute)邀请彼得·希夫做了一次精彩报告,题目是《为什么我们不应对金融危机感到意外》(WhytheMeltdownShouldHaveSurprisedNoOne)。 在这篇报告中,彼得·希夫提到中国、日本等购买美国国债的问题,论述极为尖锐和精彩,不妨原文引用几段。 “想象一下,某一天奥巴马总统会对着数万亿美国民众发表一次公开的电视演说。他这样说道:‘亲爱的美国同胞们,今天非常不幸地,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政府决定对美国普通民众大幅加税,那些仍然没有失业的人,将为此支付更高的个人所得税;政府将全面削减社会福利,仍然没有实施的各种福利措施将彻底取消;我原先制定的所有计划,包括全民教育、医疗保障、自主能源,所有这些计划将被无限期搁置。因为中国人要我们还钱!(台下长时间狂笑) “我们借的实在是太多了,全世界妇孺皆知(台下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必须勒紧裤腰带给中国人还钱!(台下大笑) “大家认为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别开玩笑了。我们更应该对中国人说‘你们是食利者!放高利贷者!我们需要修改游戏规则(笑),我们要打破债务枷锁!你们明知我们还不了,还借给我们那么多钱!(台下大笑)这不是我们的错!’ “中国人自己很清楚,他们无法参与我们的政治选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意中国人怎么想?华盛顿难道会得罪选民,去取悦非选民?别人借我们钱,我们是怎么还的?再去借新债!这和伯纳德·麦道夫的骗局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有一天谁也不愿再买我们的国债了,那就只能违约,和麦道夫一样。违约只有两条途径,要么直接宣布不还,要么印钱。这就是这些债务唯一可能的结局,无论如何,反正它们不可能被偿还! “几周前,希拉里·克林顿访华,其目的就是乞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她说‘我们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台下笑)。 “实际上,她想告诉中国人的是:‘你们应该让你们的公民把钱拿出来,借给我们,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公民,让他们用你们的钱购买你们生产的产品,与此同时你们的公民可以获得工作’。这就是希拉里想达成的交易。 “中国人完全应该这样告诉希拉里:‘不不不,你知道吗?我们有个更好的主意。(台下大笑)为什么不把那些钱留给我们自己的公民,让他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还能保全所有的产品。’ “希拉里想说的是‘我们得到了东西,而你们得到了工作。’但让别人享受产出的工作算什么工作?这不是工作,是奴役(全场大笑)。 “因此,他们以后一定不会再继续购买我们的国债,美联储将接手买下所有国债,美元会急剧下跌,最后本轮危机将以货币危机收场。而在货币危机下,物价会大幅上涨,利率也会大幅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