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本内容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对银行应该都不陌生。 我们要储蓄,去银行;我们要贷款,去银行;我们要汇兑,去银行;我们要买房,去银行;我们要投资,去银行;我们领工资,去银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和钱打交道,我们都离不开银行,甚至我们对那些做着白日梦、想发横财的人开玩笑都要说:“去抢银行好了!” 不过,就是这个每天你都要接触到的机构,你却未必真的了解它! 比方说,你知道银行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吗?你知道现代银行体系的本质是什么?你知道当代世界的银行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吗? 问题有点复杂哦! 从“银行”这俩字来说,“银”是银子,“行”是商行,合起来,“银行”就是与银子有关的商行——的确如此,“银行”这个词儿最初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宋朝那会儿,黄金和白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货币职能,但整个社会公认的“钱”却依然是铜钱,对于专门经营黄金和白银兑换或者打造金银首饰业务的店铺,就分别被称为“金行”、“银行”。鸦片战争以后,现代银行被引入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普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中国人将那些办理存款、贷款、账号划拨、支票兑现等业务的机构叫做“银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汉语的“银行”是关于银子的商行,那西方语言中的“银行(bank)”呢? 想想你是不是每次去银行办业务都要等待,等待中你是不是需要坐在长板凳上? 那就对了!西方语言中的“bank”,正是“长板凳”的意思,意大利语写作“banco”。 原来,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几个港口城市由于紧靠地中海,地处亚非拉三大洲交汇处,水运交通便利,各国商贩云集,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而各国商贩又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币和银币,不同的金币和银币由于品质、成色、大小各不相同,其估值和兑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干这活儿的人,不仅得有知识、有文化,还得有鉴别的能力和经验——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别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各种货币的人,这就是货币兑换商,西方现代银行家的前身。 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货币兑换商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前来兑换,渐渐地,这些人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他们也就成了最早的银行家(banker),而他们所经营的货币兑换机构,自然就被称作“板凳(bank)”。 如果按照我们普通人的理解,银行就是一个存钱和贷款机构的话,那么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应该是祭司们所居住的寺庙。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神庙、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神庙,都有经营保管金银、发放贷款和收取利息的功能,而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罗马,甚至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兑换和贷款信托业务的机构。 根据历史记载,古希腊的神庙为城邦统治者和个人提供贷款,从公元前377年到公元前373年的4年间,希腊有13个城邦从德洛斯(Delos)神庙 贷款,结果只有2个城邦按时归还了贷款,而多达4/5的钱最终没有被偿还;位于雅典的德尔菲(Delphi)神庙曾被描写成为古希腊最大的银行家,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长达3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为希腊人提供稳定的贷款,期限一般是5年,年利率为10% 。 在私人银行方面,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前600年前后,巴比伦就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私人机构,当时的埃吉比(Egibi)和穆拉苏(Murassu)两个大地主家族,承担着和现代银行有得一拼的业务——他们为存款人支付利息,将巨额款项贷款给政府和个人,甚至还根据要求将存款由一个商号划拨到另外一个商号。 中国的“银行”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周礼》中的“泉府”就是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借贷行为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商业发达的唐代,不仅开办了称为“飞钱”的汇兑业务,还出现了“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宋朝的金融业空前发达,还专门设置了钱币兑换机构——“便钱务”,而刚才已经说过,汉语“银行”这个词儿本身就是产生于宋朝的;到了后来,金朝的“质典库”、元代的“解典铺”以及明清两代的“钱庄”和“票号”,都是把钱币经营作为核心业务的,他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并收取利息。 不过,如果讲到承担汇兑、存款、贷款业务的现代银行的起源,则需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国家。 在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北部城邦由于航海贸易、羊毛和纺织业而发展起来,从威尼斯到热那亚,从佛罗伦萨到比萨,到处商贾云集,世界各国做贸易的人都在这里汇聚、交易。 然而,麻烦在于,且不说远道而来的非洲和亚洲商人,仅仅是欧洲,在当时就有几十个、上百个城堡国家,很多封建城堡的领主们都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各种各样的金银币五花八门,怎么确定各种金银币的成色、重量、价值,都得依赖于专门的货币兑换商。 随着少数货币兑换商在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中慢慢发展壮大,又开始为商人们提供汇兑业务,乃至开始涉足实业投资和商业贸易,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到1338年,佛罗伦萨已经有80多家商号经营货币兑换业务,首屈一指的是巴尔迪(Bardi)家族和佩鲁齐(Peruzzi)家族,或者你也可以称之为巴尔迪银行和佩鲁齐银行。 这些家族银行一方面经营商业贸易和实业投资,另一方面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在西欧主要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欧洲的大部分贸易都掌握在他们手上。 其中,佩鲁齐家族经营的主业是纺织业,这是带动佛罗伦萨繁荣的主要经济力量,他们从英国买入羊毛,然后贩卖到巴黎、那不勒斯,同时将东方运来的丝绸、药物、香料推广到整个欧洲市场。广泛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广泛的信贷需求,为佩鲁齐家族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依赖于活跃的银行业务和强大的银行家族,佛罗伦萨也成了当时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 比方说,1325年佩鲁齐银行就拥有临近的那不勒斯王国的所有财政税收权,他们负责组建和管理国王的军队,任命官员,征集税收并销售粮食等必需品(意大利城邦国家大都不产粮食)。佩鲁齐家族还是英国、法国国王的债主,是教皇和许多大贵族的客户,此外还垄断着英国的羊毛销售。 但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位于佛罗伦萨的强大银行家族,其崩溃居然源于一场遥远的英法战争。 1339年,英法爆发战争,佩鲁齐家族赖以生存的海外交易被战火切断,因为佩鲁齐家族与英法双方都有商业贸易往来,而且也是双方的大债主,战争双方都借机打击佩鲁齐家族。法国逮捕了许多佩鲁齐商业分支机构的代表,而释放他们要付出大笔赎金;债台高筑的英国王室更绝,国王爱德华三世 干脆直接宣布拒绝偿还巴尔迪和佩鲁齐银行的巨额贷款。 要知道,佩鲁齐银行和巴尔迪银行为英国王室提供近50万英镑的贷款 ,爱德华三世的赖账行为立即导致了巴尔迪银行和佩鲁齐银行的崩溃破产。 和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产一样,两家银行的破产随后在欧洲金融中心佛罗伦萨掀起多米诺骨牌的恐慌效应,进而波及整个欧洲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由于当时还没有全球一致的“救市方案”,欧洲金融业和实业都因此遭受毁灭性打击。 保罗·加拉格尔在《威尼斯是如此引发世界上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崩溃》(HowVeniceRiggedtheFirst,AndWorst,GlobalFinancialCollapse)一文中总结说,这一次的欧洲金融业破产从人口和规模上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它波及将近50%的欧洲人口,导致刚刚萌芽的私人资本主义再次倒退,而在随后的饥荒、战争以及黑死病中,欧洲将近3000万人丧命——从1340年到1440年,欧洲经济整整经历了一百年的颓废! 银行充分展示了它的威力——尽管是在破产的时候! 显然,这次遍布欧洲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由英国王室和法国王室的奢侈消费和拒绝偿还债务引起的,这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并无任何本质区别。 债务,始终是引发银行业爆发严重危机的核心因素! 另一方面,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赖账也清晰地表明,当一个国家欠债达到了一定程度,赖账违约是唯一的出路。 想一想就应该明白,在2011年全球各种货币利率都接近于0的时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还都能爆发债务危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接下来,赖账违约将是这些国家唯一的出路,不管这种赖账是直接赖账还是“印钞票式” 的赖账。 不过,真正要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前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银行,还不是佩鲁齐银行,而是1397年成立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Medici)银行。 和佩鲁齐银行一样,美第奇家族经营从亚洲来的羊毛、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垄断了明矾贸易(当时是重要的染色剂),当然,还有他们的老本行——贷款业务,同时还大打政府牌和宗教牌——美第奇银行以高利率向国王、教皇和商人借贷,他们最大的客户是教会,他们也帮助教皇征管巨额资产。 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经营羊毛工厂和货币兑换业务,后来在威尼斯、罗马、日内瓦、比萨、伦敦和阿维尼翁都开设了银行分行,经营银行业务,而在美的奇家族的早期银行业务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商业汇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融资手段。 怎么解释欧洲中世纪的商业汇票呢? 比方说,一个人卖羊毛,一个人买羊毛,但买者可能需要几个月后将羊毛变成羊毛大衣并将其卖出之后才有钱支付给卖羊毛的人,他手头并没有现金,于是就开一张票,上面注明某某某欠款多少多少,代表了债务索取权的这张票据是可以转让的——这就叫做商业汇票。 佛罗伦萨地处三大洲交界处的地中海沿岸,是当时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无数的人因为急着要用现金,愿意将商业汇票低价转让,而美第奇银行的业务呢,就是吸收储户的存款,然后低价收集这些商业汇票,到期后将其按照票面价值兑现。 在中世纪的时候,根据罗马教廷的规定,收取利息是罪恶的、肮脏的、不道德的行为,但美第奇家族的这种赚钱方式却丝毫不触及此项规定,所以财富滚滚而来。 按照许多人的观点,不管你的财富怎么来的,反正钱多了就是一种罪过。因此,富可敌国的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也曾屡次被政府驱逐,财产曾被悉数没收充公,住宅曾被放火焚毁,家族成员也不断遭到流放、处死、暗杀的“待遇”。但每一次打击过后,统治者却总会发现,他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美第奇家族,于是他们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再把美第奇家族的人请回来。美第奇银行家族就这样“统治”了佛罗伦萨达300多年。 进一步讲,让美第奇家族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个家族银行在连续几百年的时间里对艺术和科学孜孜不倦的援助。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多那太罗(Donatello,1386~1466)、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拉菲尔(RaphaelSanzio,1483~1520)、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Simoni,1475~1564)、提香(TizianoVecellio,1490~1576)、曼坦尼亚(AndreaMantegna,1431~1506)等这些现代艺术的鼻祖们,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全部都受到过美第奇家族的资助。 比方说,波提切利所创作的最著名的肖像画,其实是献给美第奇银行家族第二代掌门人柯西莫·美第奇(CosimodeMedici)的,而他所创作的《博士来访》,画上的三名智者全部来自美第奇家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也直接被美第奇家族收藏。 除了艺术之外,美第奇家族还对建筑、数学、科学也青睐有加,连伽利略(GalileoGalilei,1664~1642)这样桀骜不驯的科学巨匠都曾经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资助。 从银行业挣下的巨额利润中,美第奇家族源源不断资助佛罗伦萨的艺术、科学和建筑,听一听这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巨匠和科学巨匠的大名你就知道,美第奇家族被视为“文艺复兴教父”绝非浪得虚名,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的援助,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即便到今天,你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圣科马修道院到圣洛伦佐教堂,从乌菲兹美术馆到碧提宫,从波波里庭院到贝尔维德勒别墅,这些著名景点都与美第奇家族息息相关。 不仅如此,美第奇家族还诞生了两位教皇、三位大公 、两位法国王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佩鲁齐银行和美第奇银行这样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向他们学习的银行不断增加。 1407年,城邦国家热那亚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家存款银行——圣乔治银行(BankofSaintGeorge);1472年,城邦国家锡耶纳的行政执行官则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众储蓄银行——锡耶纳牧山银行(BancaMontedeiPaschidiSiena)。 令人称奇的是,锡耶纳牧山银行迄今为止依然在运行,现在你去意大利,随处都能看到这家银行的巨幅广告牌。 如果把“信用”作为现代银行的根本特征的话,那么1587年在威尼斯共 和国成立的黎多银行(BancodiRialto)和1619年成立的威尼斯信用通汇银行(BancoGiroofVenice)则是现代银行的鼻祖,因为这两个新式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商人们的贸易通货需求,只要某个商人在这个银行里有存款,即使没有实质的金属铸币,他也能够进行商业交易——这就是信用。 随后,1593年在米兰、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纽伦堡、1629年在汉堡以及其他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商业银行,而成立于1656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StockholmsBanco)在其成立之后不久,也就是1661年就发行了真正的纸币——这是西方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纸币,银行号称自己存储足量的等额铸币,可以随时实现兑现。 然而,纸币发行很快就失败了,因为斯德哥尔摩银行一开始就没安什么好心,所以其纸币发行量扶摇直上,很快便不能兑现。到了1664年,这家银行就不得不关门大吉。然而,在这家倒闭银行的基础上,瑞典成立了“瑞典中央银行(SverigesRiksbank)”,也叫“国家银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之一,该行于1755年开始正式印制纸币并在全国流通,币面印着“仿冒者将处以死刑”的警告。 这些银行之中,最值得说道说道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ofAmsterdam)。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位于欧洲大陆北部从事海上商业贸易的尼德兰地区 (theNetherlands)有几个行省,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西班牙王室的压榨,再加上宗教冲突,商人们干脆于1581年合伙成立了一个联省共和国,从西班牙独立出来,这就是荷兰。 在荷兰独立和崛起的时候,欧洲的货币依然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金币、银币、铜币,再加上每一种银币的重量、含金量、含银量和含铜量不同,其价值计算极为繁琐,给商业贸易和经济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而这对以商业和贸易立国的荷兰来说,简直是个超级大麻烦。 为此,荷兰议会专门在1606年发布了《货币交换手册》,列出了341种银币、505种金币的兑换及计算方法,其中仅荷兰本国的货币就有14种之多。 复杂还远远没有到头呢! 原来,由于金属货币的掺假、打磨等种种方法,即便是相同的硬币,其价值也不相等。比方说,打磨硬币,就是将很多硬币放在一个袋子中,用力抖动,让硬币之间相互摩擦与碰撞,可以得到少量的金银碎屑,硬币拿出来仍然可以用,而将这些金银碎屑积攒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慢慢地就白赚了一笔——现代大多数硬币都专门在外圈上设置纹路或者凸起,就是最初的硬币制造者为了防范这个问题而想出来的办法! 作为由商人建立的国家,荷兰人在对待金融创新问题上绝对不含糊,为了保护本城市的商业贸易利益,并解决金属铸币不标准的问题,1606年阿姆斯特丹市议会决定成立一家银行,这就是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这家银行广泛接受公众存款,但其特点就是,无论你存入的是外国铸币还是本地铸币,或者是金块银块,一律要经过称重和金属含量检验,然后阿姆斯特丹银行会按照金属的真实价值折算成标准的荷兰盾 记账,给你一个证明,存款人就用其存款证明的信用与所有人进行交易。 简单来说,人们的钱一旦存入到阿姆斯特丹银行,就会自动转化为标准的荷兰盾。 要澄清的是,此时所谓的“荷兰盾”这种货币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一个标准记账单位而已。 看似简单,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等于一下子将整个欧洲,不,是将所有存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属铸币给标准化了(当时全世界都在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不仅省略了金银币兑换的麻烦,而且消除了汇率波动的风险,对商业和贸易的促进作用可想而知。 所以,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之后不久,人们就争着抢着要来阿姆斯特丹银行存款,欧洲有钱人都以将自己的钱换成标准的荷兰盾为荣。 你要问了,倘若阿姆斯特丹银行耍奸使滑,给人多开“存款证明”怎么办? 看来该给你讲个荷兰人如何守信用的小故事。 在1596年到1598年,一支荷兰商船试图穿越北极,可结果被冰封的海面困住,靠着拆掉甲板当燃料,船长和17名水手在船上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靠捕鱼和打猎勉强维持生计,其中8个人死去了,但这些人却没有动船上的任何货物,因为这是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尽管这些货物中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冬去春来,幸存的荷兰商人终于把货物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并送到委托人手中。 荷兰人就是这样用生命来守护自己的信用,而阿姆斯特丹银行早期的银行业务也是如此。 阿姆斯特丹银行在本地由市政府担保,所有的存款都只能存在银行里,存款就是存款,不能用于其他任何目的,当然更不必说将钱放贷出去赚钱了,而银行在各地分支机构都储存了大量的金银现金,根本没有任何停止支付的危险——这使得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17、18世纪全世界最有信用的金融机构,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1672年,法国与荷兰发生战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军队即将开进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而荷兰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向宣传得不咋地,不懂得爱银行就是爱祖国的荷兰商人们惊恐万状地包围了银行纷纷要求兑现,阿姆斯特丹银行显示出了自己的诚信,所有要求兑现的人全部得到支付——结果,当大家看到所有人都得到支付之后,反而又不想取款了。 这就是信用的奇妙之处,当你想要的时候,它必须展示给你,而当你确保它有的时候,你反而又不需要它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由此可略见一斑。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还不仅限于此! 1621年,荷兰与西班牙军队开战,按照常理,两国交战期间西班牙的金融资产应该被荷兰人创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冻结才对。但实际上,西班牙人的金银币依然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保险柜中流进流出,阿姆斯特丹银行也依然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从中正常收取自己的费用。 在以阿姆斯特丹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务支撑下,仅比中国的台湾岛稍大的荷兰迅速崛起成为“海上的马车夫”,继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到了18世纪,以自己的信用和实力为依托,阿姆斯特丹银行开始发行纸质凭据——银行券,这些银行券保证了人们存放于银行中的一定数量白银的所有权。在任何时候,人们只要拿着银行券到该行去提款,都能即刻兑现金银货币。为了保证银行券的流通,荷兰政府还规定,凡是在阿姆斯特丹市600荷兰盾以上的汇票,都必须用银行券来支付。 为了兑付外国汇票,荷兰商人们不得不习惯与这些银行的汇票打交道,随着银行券逐渐替代白银,人们很少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实物白银,而是直接用银行券买卖商品,纸币交易就这样慢慢地流行起来。 当时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如此描述过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贷能力:“他们当场能够让2亿的纸币在欧洲流通,而且比现金更受欢迎,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 由此可见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力量之大,正是依赖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誉,荷兰商人能够以3.5%的利息得到贷款,而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却不得不支付至少6.25%的利息。 当然,并不是说阿姆斯特丹银行不存在一点儿问题,它的命运实际上与荷兰在世界上的地位息息相关,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股份制公司的兴衰连接在一起——伴随着1780年荷兰对英战争失败,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和货物损失严重,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经营也日益困难,甚至开始限制和拒绝储户的铸币兑现要求。 1819年,以信用著称而屹立于这个世界200多年之后,阿姆斯特丹银行宣布倒闭,而这也意味着荷兰在全世界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国家霸权“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钱能生钱”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他们所想到的“钱能生钱”靠的无非是利息——这个想法当然没有什么错,但实际上真可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方说,根据2011年世界各国的银行利息,你存上100元钱到银行,1年过后你的钱最多是变成105元,即便你有耐心等上漫长的10年,也无非变成150元钱而已,而按照我们现代社会的通货膨胀速度,10年后的130元,实际上连现在的30元也不如! 这样一来,你别说什么财富增殖了,连财富保值都成了奢望,还何谈增殖? 实际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银行能够实现财富暴增,绝对不仅仅是靠利息,银行能够发展壮大并且不断地创造财富,更多的,它们依赖的根本是——“信用(Credit)”。 尽管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纸币信誉良好,但毕竟阿姆斯特丹银行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也不向客户提供任何私人贷款,而只是为了实现金银币的标准化和汇兑而存在,因此它也被称为“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对比现在的银行,或者,我们也可以说,阿姆斯特丹银行并没有将“信用”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什么样的银行能够将“信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呢? 答案是中央银行(CentralBank)。 在17世纪末,连年的战争给英国政府(王室)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战争的资金来源,一个叫做威廉·帕特森(WilliamPaterson)的苏格兰人给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建议以国王特许的名义组建一家拥有120万英镑资本的股份制银行公司,这家公司享有在英国发行纸币的垄断权。 只需要颁布一个特许状,政府立马就可以白白得到120万英镑的现金,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不多见啊! 在英国财政大臣的建议下,再加上英国王室火烧眉毛地着急用钱,英国议会下议院很快就通过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法》,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旋即成立。 仅仅在10天之内,英格兰银行120万英镑的股份就被商人们认购一空。 当时的英国有一句谚语:“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当时的地主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通过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商人们快要替代地主而成为船主了! 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后,很快便模仿金匠们的黄金券开始发行纸币,赚来的钱自然成了股东们的利润,但截至此时,英格兰银行只不过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比普通金匠们多享有一点特权的银行家而已。 随着大英帝国经济的蒸蒸日上,英格兰银行的信贷业务飞快拓展,并且承担了英国政府一部分公债的承销任务,但它在1720年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南海公司(SouthSeaCompany),这家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竞争,要求接管英国政府所有公债承销并且希望得到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地贸易的特许权。 通过大肆行贿,南海公司战胜了英格兰银行。 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而为了从公众那里筹集购买公债所需的资金,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承销全部国债,带有国家信用性质——南海公司的股票你说我能不买吗? 南海公司的股票很快开始暴涨,投资者趋之若鹜,英国上下两院,有超过一半的议员们都购买了股票,甚至连国王本人也心痒难耐地认购了10万英镑股票。 南海公司的股票简直比2005年~2007年间中国的股市还要火,投资者的疯狂很快演变成了股票投机事件,南海公司股票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上涨了500%。 南海公司股票的成功刺激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股份制公司开始“上市”,相应的股票也都跟着鸡犬升天,据说有这么一家“从事特别赚钱的产业,却不知道它到底干什么”的公司,股票价格涨幅居然也达到了好几倍。 为了遏制那些“泡沫公司”的泛滥,避免它们分流购买南海公司股票的资金,在南海公司的建议下,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BabllleActs),禁止皮包公司“上市”。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南海公司以为搞个法案就可以把那些皮包公司挤出股票市场——的确,《泡沫法案》戳破了股票泡沫,那些乱七八糟的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可南海公司本身的弄虚作假和官商勾结行为也被媒体披露,公司股价也一起飞流直下,后来被政府立案调查,最终一蹶不振。 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 值得说明的是,南海公司的投资者当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先生,他当时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的年收入是2000英镑 ,却在南海公司股票投机中一下子赔了2万英镑!赔个底朝天之后,大科学家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英格兰银行却因祸得福,南海公司的冒进恰恰体现了英格兰银行的“稳健”——尽管在南海泡沫形成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慷慨供应的纸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稳健”的英格兰银行自然就成了后来英国国债当仁不让的承销人。 在逐渐的历史演变中,英格兰银行慢慢变成了英国纸币供给和政府财政问题的大管家,英格兰银行所发行的票据随时可以兑换为铸币,结果无人来兑,其他个体经营者的票据远远给不了公众这样的信心。到了1770年代,英格兰银行几乎垄断了伦敦周边区域的纸币发行。 由于声望已经如此之高,英格兰银行开始堂而皇之地充当“银行的银行”,也就是说,英格兰银行不仅可以兑现自己发行的纸币,通过与其他银行签署协议,英格兰银行甚至可以兑现其他银行所发行的商业票据。 1816年,英国确立了金本位,每一张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都代表着固定的含金量。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银行特许条例》,其中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根据英格兰银行现有的证券及贵金属贮藏总和价值,发行1400万镑英镑的纸币;以后,只有在库存里有了更多的黄金白银的时候,才可以发行不超过金银价值4倍的纸币。 注意最后一句,此时的英格兰银行与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相比,在拥有相同金银储蓄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多发行3倍的纸币了! 凭空发行出来的3倍于自身储蓄金银价值的纸币,就是“信用”所创造的财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家“银行中的银行”凭借着自己日益提高的地位,开始广泛承担其他英国商业银行之间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而取得了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确立了自己“银行核心”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筹集到足够的战争资源,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1914年),而英格兰银行则逐渐垄断了全国的纸币发行权,到了1928年,英格兰银行成为大英帝国唯一的纸币发行银行。 在放弃了金本位并且成为唯一的纸币发行银行之后,即便仓库里1克金子都没有,英格兰银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发行英镑钞票,真可谓“想要多少有多少”——银行终于实现了“信用”无限扩张的梦想。 在英格兰银行的示范带动之下,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德国、奥地利等主要的西方国家都逐渐出现了一个或隶属于政府或不隶属于政府的“银行的银行”。 无论是“最终贷款人”、“银行的银行”抑或是“银行的核心”,它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央银行。 尽管长久以来,中国就存在钱庄、商行、票号等承担货币存贷及兑换业务的机构,而且在纸币发明上甚至比老外们还早了600年,但毕竟这些机构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老古董”,不能与现代的银行相提并论。 被西方列强轮番暴打之后,大清朝在金融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外国列强纷纷在华成立银行,发行以银两、银元或者外汇作为兑现本位的纸币。典型的如英商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丽如银行(即东方银行)、1857年的英国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1865年的英国汇丰银行,此外还包括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鉴于高达2.35亿两白银赔款的筹集问题,在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的建议之下,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并发行纸币;到了1905年,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成立了户部银行;1907年成立了交通银行,并开始发行银两票、银元票和钱票,这些银两票、银元票和钱票,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纸币。 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北洋政府的财政部也指定由中国银行发行纸币兑换券,“完纳各省地丁、钱粮、厘金、关税,购买中国铁路、轮船、邮政等票及交纳电报费,发放官俸、军饷以及一切官款出纳、商民交易,皆一律通用,不得拒收及折扣、贴水,并按券内地名由各地中国银行随时兑现”。 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享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权力,事实上已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就在同一年,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央行美联储也成立了。 1913年初,由大总统袁世凯下令,交通银行可以按照中国银行兑换券章程发行钞票。于是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14年3月颁布《交通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不仅经管路、电、邮、航四项款项,而且经营“受政府之委托经理国库”、“受政府之特许,发行兑换券”等,因而也成为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由此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许多民间或地方商业银行也相继成立,如盐业银行、新华储备银行、中华商业储备银行、山西裕华银行、农商银行、中国农工银行等等,他们也都发行了相应的钞票——不过,由于银元才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法定货币,所有的这些纸币,本质上说只不过是银元的兑换凭证而已。 注意,此时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尽管具有了国家银行的性质,但在其股份构成上,和当时的美联储基本一样,国有股份很低,主要以民间股份为主,是典型的公私合营。 1935,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币制改革公告,实施“法币”政策,宣布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取消白银、银元为流通货币的资格;法币一元收兑原银元一元,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钞票数额以11月3日为限不许继续发行,己发行的由财政部酌定期限兑换成中央银行所发钞票”…… 这里面的第一句话大有玄机,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只有四大家族所控制的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才拥有发行钞票的权力(1936年又规定蒋介石的御用银行——农业银行也有发钞权),其他的所有银行纸币发行权被取缔。 然而,由于法币发行不受黄金白银的制约,国民政府又刻意通过法币通货膨胀来掠夺民众,导致法币发行量直线上升——1935年法币发行量是4.5亿元,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居然暴涨到5569亿元,到了1948年9月法币系统崩溃前夕,其发行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664万亿元,而物价相比抗日战争前夕更是上涨了3492万倍! 1948年9月之后,国民政府采用金圆券,但依然是一模一样的发钞模式,9个月时间,钞票印刷量增长了1000倍! 国民政府一次又一次地玩弄货币政策,在货币发行中欺骗和残酷掠夺民众,直到除了“四大家族”之外的所有人都一无所有,也用最快的速度为这个政权敲响了丧钟。 伴随着国民党政府纸币系统的崩溃,人民币逐渐成长起来。 人民币,顾名思义,那是人民的货币。 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人民币甚至比国民党的法币产生时间还要早,而这又离不开中国人民银行最早的前身——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原来,早在1932年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就发行了5分、1角、2角、5角和1元5种面值的银元券(可以兑换成银元)。 1947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之际,在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提议下,中央开始考虑组建中央银行,制定统一解放区货币的措施。 关于中央银行名称,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等,但最终“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名称体现了人民特色,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于是,1948年12月1日,经中央批准,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在全国解放区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券”。 为区别于以往各解放区银行所发行的地方纸币,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为“新币”、“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旧银行取消,全国只有一家银行——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中国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可不嘛,计划经济,就是一切都要按照计划来,根据计划可能长期忍饥挨饿。 1979年开始,中国迈开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植,中央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中央又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还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并逐步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此外,各地还相继组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日益发展的经济,金融机构的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向成熟的西方中央银行体制学习,由中国人民银行来专门承担中央银行职责,成为完善金融体制、更好发展金融业的紧迫议题。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向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体制靠拢,于是在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中国四大银行(中、工、农、建),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1986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组建成立,接下来的1987年到1992年,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银行、华夏银行等一系列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撤销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九家分行。 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年开始,对于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中国开始实行剥离不良资产政策,并开展股份制改革最终将其上市,到2010年,中、工、农、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全部挂牌上市。 与此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繁荣,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等一系列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在我国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制在我国逐渐确立。 对于当代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中央银行都是有且只有一个。 在今天,英国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美国的中央银行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System,Fed),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日本有日本央行(BankofJapan,BOJ),而欧洲则有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CentralBank,ECB)…… 192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提出,没有建立央行的国家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了的要加强央行独立性,共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秩序,西方各国在对中央银行加强控制的同时,也强化了央行的权力与责任,这一时期成立的央行大多借助政府力量,借鉴他国以往的经验,从而使其全面、直接地具有“银行的银行”的特征。 到了1980年前后,亚、非、拉等一些国家普遍设立中央银行,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全球的普及。 某种程度上,现在全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都是以中央银行制度为核心的。 当世界各个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银行之后,其他银行及所有金融机构的任务就是紧密团结在中央银行这个核心周围,为实现每个国家经济的永久增长而奋斗。 所有的中央银行都具有四大功能——印刷钞票、管理银行、调控经济、代表政府。 其实在使用金银币做货币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信誉,根据自家银行的金银币储藏量,每家银行都可以发行自己的钞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某一家大的银行就借助政府权力,有一天突然宣布其他银行“不许再印钞票”,自己就垄断了“印刷钞票”这个活儿,慢慢地它就变成中央银行,变成了一个国家唯一的印钞票的机构。 既然央行彻底垄断了纸币的发行,所以我们手中的任何一张“钱”,都是出自中央银行的印钞机;另一方面,由于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实施所谓金本位、银本位或其他任何商品本位,中央银行印出来的每一张钞票,本质上说都是凭空印刷的——既然是凭空印刷,而且还可以拿到市场上购买东西,那其实就是中央银行对全国民众的欠债。 所以,大家要明白的是,现在的纸币,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欧元还是英镑、日元还是瑞士法郎,它不是财富的凭证,而是债务的凭证! 对此,各个中央银行倒也从不隐瞒,你去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查阅它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现,它把自己发行的钞票量全部列在“负债”这一栏里,而把诸如外汇储备、黄金、印刷机等等都列在自己“资产”这一栏里。 不过,要是你对比一下中央银行的“自由资产”和“负债”,估计你会大吃一惊。 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中央银行的自有资产和总负债都极不对称,表现出来就是只有1元钱的资产,却有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上万元的负债——比方说根据2011年7月公布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自有资产只有219.75亿元,但其总负债却达到了28.07万亿元! 219元的家底,却欠债28万元,无论是公司还是家庭,你说它该不该破产? 央行当然不会破产,因为它管的就是“印钱”! 由此也形成了一个怪异的现象,当代所有国家的钞票,根本与真实的财富毫无关联,每一个人手头的“钱”,归根结底其实是一张欠条——如果对这个债务进行清偿,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纸币应该立即全部消失。 听起来很怪异? 毫不怪异!因为纸币本身就是凭空印刷的,除了纸张材料和油墨材料外,它本来就并不含有任何真正的价值和财富。 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隶属于政府,属于100%的“国有资产”,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是直接受国务院领导的。不过,也有些国家为了让央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确定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如美联储),而诸如英格兰银行这样的央行,开始的时候甚至是100%的私人所有。 现在有些人抓住人家美联储是私营机构的事儿大炒特炒,认为私营机构为了自己赚钱肯定会大肆印刷钞票搞通货膨胀,容易造成货币不稳定,还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其中有些观点笔者就严重不同意。 前面有关英格兰银行的叙述中我们就知道,大英帝国最辉煌的19世纪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当时中央银行是100%私有的,其英镑货币也超级稳定;反倒是1946年英格兰银行被“收归国有”之后,英镑钞票的币值开始了江河日下的日子。 中央银行“印刷钞票”的职责说完了,该说说“管理银行”的事儿了。 中央银行充当所谓的“银行的银行”,就说明中央银行也办理“存款、放款、汇兑”等各项银行业务,但其业务对象却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理论上来说,中央银行和政府一样,不仅不能满脑子想着“赚钱”的事儿,而且压根儿就要杜绝“赚钱”的想法,只是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而已。 管理的内容呢,具体体现在集中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当所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人、组织全国的银行清算等等。 至于“调控经济”,这可真是中央银行的绝活儿! 英格兰银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通过再贴现 和公开市场活动 等调节措施,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发展到今天,中央银行已经拥有了调整利率(包括贴现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调控经济的“法宝”。 比方说,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就会提高利率、增加存款准备金率、发售国债(或者三种活动之一),紧缩经济,降低市场流动性——其实就是减少流通中的钞票量;相反,经济衰退的时候,央行就会赶紧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收购国债(或者三种活动之一),增加市场流动性——其实就是增加流通中的钞票量。 依赖于以上三大“法宝”,中央银行就拿到了能预测未来的神秘水晶球,可以把复杂无比的社会经济体系当成泥巴来捏,不但能够实现熨平经济周期的愿望,甚至能够不断刺激经济增长,让整个国家的财富不断地增长、增长、再增长…… 中央银行“代表政府”,一般是指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通常还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代理国家债券买卖,代理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订并监督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另外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国际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等。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财务“大管家”。 不过,有时候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庞大、金融机构太复杂的时候,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家长,就有点管不过来了。换成官方语言就是,“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所以一些国家通过另设监管机构来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钱能生钱”,当人们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世界就与往日大不相同了。 在懂得放贷之前,人们让财富增加的方式就是更努力地耕作,或更多地血腥掠夺,而一旦懂得货币的自我增长法则,财富就以几何数的方式膨胀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家们借给人们金钱,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更是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控制方式。在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当中,借债都被看作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如无必须,切勿举债”,这也是人们在人生经验中的一种总结。 然而,现代金融体系打破了这个禁忌,他们让债务变得理所应当,并鼓励人们把未来的欲望放置到今天来完成。 欲望的洪水一旦泛滥,淹没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古老的生活方式,借贷——这个悄无声息的幽灵,不仅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甚至还有整个文化信仰,而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模式,也正是由此生根发芽,演变进化而来。 实际上,“金融业”这个词儿,在国外的翻译就是banking(银行业)。 在现代社会,银行这种机构,估计大家都有点羡慕,老百姓买房要仰仗银行、政府搞基础设施建设要仰仗银行、国家追求GDP要仰仗银行…… 为什么自从银行开始玩起了“钱能生钱”的游戏,整个社会的财富天平全部开始向金融业倾斜呢? 前面曾无数次强调,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甚至包括投资银行,现代银行是以“信用”为其生存的根本,那么,该怎么理解“信用”的威力呢? 你不妨把自己当做一个高中生,来完成下面一道数学题吧。 0.9+0.9×2+0.9×3+0.9×4+0.9×5+……=? 你该问了,算这道数学题和现代银行体系有什么关系呢? 别着急,马上就要用到了。 按照绝大多数公众对银行的理解,银行就是个吃存款、放贷款,赚利息差的食利阶层而已。这个理解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走在大街上,看着那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办公楼都是靓丽辉煌,一个比一个气派,但它们只不过是绕着中央银行这个核心转圈的商业银行而已,中央银行发放货币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也同时接受存款,老百姓拿到钱,存钱…… 为了保证存款者(普通民众)的利益,商业银行每接受一笔存款,必须上缴给中央银行一定比例,比方说10%,这个比例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率——当前我们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在20%左右,美国的美元呢,美联储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大概在10%左右。 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理解清楚了,现在该说这道数学题的来源了。 如果中央打算给某商业银行1万亿元的货币量,中央银行首先扣下存款准备金率,假定是10%的话,商业银行实际上得到的货币量是9000亿元; 简单假定,比方说收破烂的A觉得收破烂又辛苦又不赚钱,觉得B的羊肉串摊很赚钱,于是到商业银行贷款9000亿元买下B的羊肉串摊; B得到这9000亿元,首先想的是,这些钱存在土坯墙角下的老鼠洞多不安全啊,有贼倒在其次,什么老鼠啃了、雨天淋湿了,或者谁一下子上厕所没有手纸了临时用了怎么办? 毫无疑问,B会将这9000亿元存回银行,于是银行又吸收了9000亿元的存款;当然,这9000亿元存款,商业银行需要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于是就剩下了8100亿元; C觉得拉三轮车好像很挣钱哎,于是跑到商业银行,贷款8100亿元,买下D的三轮车; 同样,D立即又把这8100亿元存入银行,商业银行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余下的贷款给E;E觉得给人擦鞋子的生意不错,于是到银行贷款,从F那里买到一个修鞋摊,F再把钱存入银行…… 其他的诸如卖冰棍的、修铁锅的等等(这些人都相当于我们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都从银行贷款,又给银行存款。 这样,你算一下,本来1万亿元的货币投放量(不考虑原来社会上已经在流通的货币量),最终社会上增加的货币流通量数目是多少呢? 这,是不是就是上面说到的那道数学题呢?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很普通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在比值q小于1且不等于0的情况下,其所有项的和的公式为:Sn=A/(1-q)。 其中,Sn为所有项的和,A为首项,q为等比数列的比值。 所以,上面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0.9/(1-0.9)=9。 也就是说,如果是中央银行发放1万亿元的货币量,在存款准备金率是10%的情况下,最终造成社会上流通货币量将是1×9=9万亿元; 就这个数字9,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货币乘数”,如果实际上不是9万亿,而是3万亿或者4万亿,货币乘数就是3或者4。 根据多个中央银行一直以来的统计数字来看,一般而言,这个数字在3~6之间。 经济活跃,数字偏大,经济紧缩,数字偏小。 所以,在制造纸币泡沫的过程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最大的概念。 本来只有1万亿元的基础货币量,多出来的那8万亿元,就是“信用”的力量——比方说,假定居民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5%,央行给了商业银行1万亿元,按道理来说,商业银行最多只能挣5%——也就是500亿元。 然而,有了货币乘数的存在,实际上商业银行挣的是5%的好几倍,在准备金率是10%的情况下,那就是500亿的9倍,4500亿元! 如此一来,银行怎能不成为一个国家最赚钱的部门? 前面讲了那么多中央银行的事儿,你就该明白,下次你看到挂着“中国人民银行”这个牌子的机构时,应该肃然起敬,因为它是标准的政府机构,是为了实现经济永久增长这一崇高而伟大的理想而设立的,与你随随便便在街头都能看到的那些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更不必说什么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之类的中小银行了。 如果从职能上划分,除中央银行外,还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国际间的贸易和清算还需要一些不隶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银行。 商业银行,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这些银行针对公众和企业,靠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为普通民众提供汇兑而生存,它们与民众直接接触并为民众提供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当然,在央行的领导之下,它们客观上也承担着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各国的名称和叫法不大一样,美国叫做commercialbank,英国叫做clearingbank,德国叫做creditbank,日本叫做generalbank,澳大利亚叫做tradingbank。 本质上说,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它的目标是追求盈利,对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来说,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赚钱越多越好。同时,作为一个企业,商业银行也应该自负盈亏,赚钱多了是自己的,赔钱赔到家了就应该破产。 比方说,大家经常接触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都是商业银行,而且它们都是中央政府的国有企业,而诸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也是商业银行,只不过是股份制民营企业或地方政府银行。 值得说明的是,因为中央银行不直接对民众,而其他金融机构又不能直接得到央行印刷出来的钱,所以商业银行也是唯一能够直接为公众提供货币的机构。 当然,也有政府建立的、特殊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这在中国被称为“政策性银行(policybank)”。根据中国银监会2010年年报批露,中国目前有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深发展、光大、民生、浦发、渤海、广发、兴业、恒丰、浙商),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47家城市商业银行,85家农村商业银行,349家村镇银行。 “储蓄银行(savingsbank)”,是指通过吸收储蓄存款获取资金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以优惠的形式向存款人提供贷款,这种组织形式在许多国家比较普遍,一般而言是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尽管储蓄银行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金融机构之一,而且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中国目前不存在这类银行。 “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ing)”,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作为当今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可谓是时代宠儿,我们经常听到的高盛银行、摩根斯坦利银行以及2008年倒闭的雷曼兄弟银行、贝尔斯登银行都是典型的投资银行,而我们天天听到“华尔街金融中心”,其实基本上以投资银行为主。 在我国,投资银行并不列入中央银行管理的范围,而是属于证监会管理的范畴,一般叫做某某证券公司,例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金证券等。 原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一直混业经营,所以形成了许多所谓的“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其中著名的如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不过,这样做常常造成一些银行拿着储户的钱跑到市场上搞期货、股票和其他的金融衍生品投机。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美国在1933年对综合性银行按照法案强行进行了拆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著名的摩根银行分拆为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士丹利以及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摩根——这就是现在依然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摩”和“小摩”。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大多没有对银行业务进行拆分,而美国在1999年之后也再次允许混业经营。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为了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美联储还紧急允许高盛、摩根斯坦利转行从事普通的商业银行业务,以避免倒闭。 在国际银行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