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本内容
毋庸置疑,钱是个好东西——有了钱,你就能吃饱饭,而且可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了钱,你就能穿锦衣华服,金缕玉衣、花枝招展随你喜欢;有了钱,你就不用出卖青春血汗乃至生命而为别人辛苦劳作、血泪交加;有了钱,你就可以领导别人,颐指气使、威风八面;有了钱你就可以去环球旅游,有了钱你想上天就上天,想入地就入地…… 钱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就成了活在世上的最高理想,而要说起“金融”,还真是不得不从“钱”这个概念说起。 毕竟,钱,始终是金融的核心要素! 不过,“钱”,或者说“货币”,还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说起“钱”的历史,那可远了去了。 众所周知,老早老早的时候,咱们老祖宗们是拿着石头当工具过日子的,那个时候叫做“石器时代”,或者也叫“茹毛饮血”时代。 “石器时代”分两个,从大约300万年前第一只猴子变人到1.8万年前,人类的石头工具都是通过简单的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所以叫做“旧石器时代”;从1.8万年前到距今6000年前这段时间,由于出现了磨制石器这样的“新技术”,所以被叫做“新石器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磨出来的石头和敲打出来的石头就是不一样,技术改进了,干活就容易了,生产力就得到了大发展,人们在满足自己温饱之外,居然还能有点产品剩余。 正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MSN、QQ等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使得一大批孤男寡女们产生了“感情剩余”,有了网络交流的强烈需求一样,有了产品剩余,老祖宗们也产生了物品交换的强烈需求。 比方说,老祖宗张三做砍柴的石斧,做完了之后还是有一会儿闲着无聊,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就又做了一把,可是实际上他只能用一把斧子。 另外一个老祖宗李四,他养的老母猪生小猪崽,生了一个之后,居然又生了一个,可是他家的剩菜剩饭只能养活一头猪崽。 还有一名老祖宗王五,种了一地的萝卜白菜,可是又吃不完,于是只能腌成一坛子一坛子的泡菜自己守着。 老祖宗周六、老祖宗杨七……就这样,很多老祖宗都有了产品剩余,眼看着张三的石斧要白白扔掉、李四的猪崽要活活饿死、王五的泡菜要发霉变酸……怎么办呢? 三个人都在发愁,他们就凑在一起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不,大家灵机三动(三个人嘛),犹如醍醐灌顶:“咱们交换交换不就得了?” 我给你一坛子腌萝卜,你给我一个猪崽,我一把石斧,换你一坛子腌白菜…… 于是,皆大欢喜。 一开始,这个交换还进行得不亦乐乎,但慢慢地,大家就发现问题了。 张三愤愤不平地说:“我这石斧是祖传三代的工艺品,纯手工家庭制作,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含量和收藏价值,结果被王五的一坛泡菜给换走了,而且那泡菜也不合我们一家人的口味,这太不公平了!” 李四满腹牢骚地说:“这头老母猪我养了两年了,才生下来两猪崽,王五不过用他吃不完的一坛子烂白菜,一下子就把我可爱的小猪猪给换走了,凭什么啊?” 于是乎,大伙儿都开始愤愤不平起来。 他们发现,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要找到一个价值衡量的媒介和准绳,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呢。要知道,不管是新石器时代还是母系氏族时期,那个时候还是最淳朴、最民主、最公平、最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我们叫人家“原始共产主义”),不是少数几个或者一个部落领导玩暗箱操作说啥就是啥的年代,遇到事情大家都必须公开集体讨论。 然而,尽管大家集体讨论了很久,还是没有结果,因为——这个问题可太难了。 正在发愁的时候,大家一扭头看见部落里的几位美女,不过,他们的眼光不是欣赏美女,而是发现了美女脖子上的挂饰——美丽的贝壳饰品。 要知道,在原始社会,我们那些一直生存于大江大河边的老祖宗们,一向把来自海边的贝壳看作是珍贵的东西,它坚固耐用,可以做装饰品,又是吉祥的象征,便于携带,再加上有天生的单位,一个一个的,适合于计数作价。 正如无数现代“艺术家”一看见美少女就才思泉涌一样,老祖宗们看到那些贝壳饰品之后,立马也灵感无限:“用贝壳来做交换物的价值计量单位不挺好的嘛?” 一把石斧,10个贝,一坛子泡菜,3个贝,一个小猪崽,7个贝,谁如果觉得自己吃亏,不同意,那就自己提高价格,只要别人接受就行,如果别人都不接受,那你就不做石斧了,改养猪崽、改腌泡菜好了。 就这样,经过无数老祖宗部落的“民主决议”,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贝壳于是就逐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固定地充当货币的角色。 货币,或者说“钱”,就这么产生了。 中国出土的贝壳货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祖宗们正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经过加工的贝壳最为适合充当货币。 显然,“钱”是因为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套用马克思他老人家的专业术语来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中国,货币的“货”、发财的“财”、商人的“贾”、欠债的“账”、放债的“贷”,甚至连买卖(“買”、“賣”)这两个动词都带有贝字,充分说明了贝壳的地位。 再想一下,你把自家的孩子和爱人都叫成啥呢? “宝贝”、“贝贝”,某种意义上说,这差不多就相当于喊着“我的钱啊”、“我的钱啊”…… 贝壳钱自打出现以后,就很重要很重要。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的时候,商王就经常把贝壳赏赐给臣下僚属,谁要是能获得商王的贝币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贝壳并不仅仅在商代使用,一直到西周时代也大量使用,在交通及经济欠发达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贝壳作为货币从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至唐宋时代都一直在使用。在云南,一直到明朝时期,被称为“滇贝”的贝壳还在作为货币广泛使用。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精心研究,我们中国古代的贝币,大部分是来自于海南。 你想想,海南,距离黄河流域或者长江流域有多远,尤其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连千里马、千里驴这样的动物也都还没有“训练”出来呢,甚至连成形的路都没有,完全靠人背运回来的一袋子贝壳,你想想能不珍贵吗? 用这么珍贵的东西做钱用,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现在使用的钱,其单位是元、角、分,那你猜猜贝壳钱最常用的单位是什么? 一枚两枚当然也行,但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朋友的“朋”。 就看“朋”这个字的形状,像不像“贝”字串了串?“朋”在古字里面的本义是指两串相连的“贝”,不过,因为考古资料缺失,到今天大家也还没有搞清楚到底“一朋”是二枚、五枚、十枚还是二十枚。 俺自个儿琢磨着,因为“朋”是好几个贝壳一起的意思,后来就演变出“天天在一起”、“结党营私”的含义来了,你知道形容坏人一起干坏事有个成语叫做狼狈为奸,下次你改一个说法,说他们“朋比为奸”,文化水平立马就上升一个档次。 后来,这个“朋”就和“友”一起组成“朋友”这个词,现代社会这个词的用法可广了去了:男女恋爱叫“谈朋友”、商业公关叫“交朋友”、官场爬升叫“处朋友”…… 可不嘛,没有钱的话,扯什么朋友呢? 老祖宗们造字的时候,就把现代人这些花花肠子都猜到了。 有人说了,把贝壳当成钱的事儿是不是“中国特色”呢? 借用专家们的话来说,把贝壳当钱使,那可是“与世界接轨”的广泛现象——在亚洲,除中国使用过贝壳货币外,今天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东南亚区域,都有使用贝壳钱的历史;在美洲,当西方殖民者16世纪首次踏上这个大陆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地的印第安人使用的货币正是贝壳;在非洲,包括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在内的绝大多数黑人部落一直到20世纪初依然在使用贝壳作货币;在印度洋及太平洋一些偏远岛国,诸如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到现在依然把贝壳当成非常重要的货币。 当然,根据前面所说的,作为满足交换功能需要的实物商品,最早的货币也不一定非要是贝壳,以捕猎为生的部落可能以石矛砍刀作为货币,以农耕为生的部落可能以铲子镰刀为货币,以打鱼为生的部落可能选择鱼叉网钩作为货币,至于选择粮食、布帛、盐巴、茶叶、陶罐、瓷碗之类最常用的商品来充当货币的现象更是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中普遍存在。 例如,云南的佤族,一直到解放前还习惯于用牛作为货币进行交易,而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周边少数民族例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一开始都是采用牲畜、盐巴、茶叶等实物商品当钱使的。 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钱”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钱”,其种类之丰富,足以让你大开眼界。 在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theMelanesiaIslands),土著居民习惯用狗牙当钱使用,一个狗牙可以买100个椰子,娶一个老婆要“花费”几百颗狗牙;在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Vanuatu),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猪牙作为货币,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只需二十几个猪牙就可以应付,其中最大面值的“钱”是长而且有弯曲的尖猪牙,而且尖牙越弯曲越值钱,弯成圆弧状,甚至弯成两圈、三圈。 瓦努阿图的国旗(注意上面的那个猪牙图案)以及他们的猪牙“大钞” 在非洲科特迪瓦的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传统上使用手镯充当钱币,持有者可将其戴在手上、颈上和脚踝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省(Assam)的某些氏族,至今还在使用母牛的头盖骨作为货币;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Sarawak),从公元9世纪起就用玻璃珠子当货币,价值很高,就像现在人们手中的黄金一样,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绝不使用;在中世纪的俄罗斯,松鼠毛皮是一种常见的流通货币,其常见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于松鼠的口鼻部位、爪子和耳朵也常常被用来作“零钱”。 中国的元朝,因为朝廷印刷的纸币面额过大,小钞不足,民间不得不用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充当小钞,还有的干脆用油漆的小木片当做小钞;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遭受毁灭性破坏,各地的乡镇开始印制“代用货币”作为本地支付工具,使用的材质各式各样,有木材、铝箔、丝绸亚麻布,甚至包括扑克牌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央行恢复元气。无独有偶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中,美国一个小镇的人们应对美元纸币通货紧缩的办法就是自制小木片,用来充当交易货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德国法西斯战败,新的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发行纸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民间全境使用美国产的香烟作为货币,作为货币的香烟甚至要远比香烟本身更有价值;1970年代,意大利的货币里拉(Lina)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干脆用糖果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 不过,在世界上的所有货币当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当属南太平洋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Micronesia)所属的雅浦岛(YapIsland)上的石头货币了,近2000年来,雅浦岛的居民就一直使用石头做货币,他们称之为“雷(Rai)”。 “雷”是由大而坚硬、厚重的石轮组成,石轮的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石轮的中央有一个孔,便于滚动搬运,雅浦岛居民就用这种石头来购买土地、独木舟或办婚事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密克罗尼西亚馆所展示的“雷”币 你还真别说,相比你手中的纸币,这个“雷”还真的是有价值的! 原来,由于雅浦岛缺乏制造“雷”的石灰岩岩石,村民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划着独木舟前往太平洋上的另外一个岛屿帕劳(Palau),在那里的山腰上切下这些庞然大物,然后用独木舟运回岛上。 “这些巨石货币的部分价值在于其尺寸之大,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来到岛上的代价——将它运回来时死去的人的数量”,货币收藏家对“雷”的价值做了如此解释。 说了这么多种钱,那么究竟什么商品能够被定义为“金钱”呢?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货币必须是拥有价值的实物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也不晓得是翻译的学问太深还是咋地,马克思的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迄今还是“专业术语”,一般人不太明白,所以我就对这五种功能给您进行一个通俗的解释。 “价值尺度”嘛,就是用数字来衡量一个产品究竟值多少钱。 比方说你去北京街头的馒头店,1个雪白的大馒头要5角钱,这就是它的价值,如果你去北京燕莎友谊商城,1件内衣要卖1万元,这就意味着,那件内衣的价值是这个馒头的2万倍——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人民币这个时候的价值判断标准。 “流通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买东西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钱才能买东西,有钱商品才能流通。 “支付手段”比较复杂一点。 比方说你很阔气,大学毕业在北京奋斗了五六年,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人民币,可北京房价这么贵,为了娶媳妇,你只能在距离河北比较近的区域(以能收到“河北移动欢迎你”的短信为准)贷款买一所“每平方米仅售1万元”的房子,榨干了爹妈一辈子的积蓄并且从七大姑八大姨那儿借了一屁股债才凑齐了首付,之后在你勒紧裤腰带当“房奴”的过程中,每支付给银行一笔房款,人民币都在执行“支付手段”的功能。 “储藏手段”的意思是货币可以作为你储藏财富的一种方式。比方说农民们收获粮食到粮仓,一看满满的,就感觉自己很富裕;牧民们赶着一大群牛羊,也觉得是一笔财富;货币呢,就是说你家里存着一堆这东西,你会感觉是一大笔财富。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比方说,在你家的地窖里,藏着成吨的金条、银币,天天让你点数目,你肯定每次下去点的时候都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但如果天天让你在家里数草纸,你肯定就觉得索然寡味、意兴阑珊,这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货币作为储藏财富手段的功能。 世界货币的意思就是说,货币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这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流通时才会产生的一种功能。 有人分不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两种功能,这里给你个简单的区分办法——流通手段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货现钱、钱货两清”;支付手段呢,就是“欠债还钱,延期支付”,不管方式是“先交钱,后服务”,抑或是“先服务,后交钱”。 在马克思他老人家看来:“钱”必须是某种有相应价值的商品。 诸君该说了:“不对啊,我们现代社会都一直在用纸当钱使,纸币难道不是钱吗?但它又有什么价值呢?” 的确,按照马克思的思维,这纸币还真不是“钱”,因为它只是具备了货币五大功能之中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这三种功能而已,而“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两大功能,纸币却根本不具备。 更加准确地说,除了纸币之外,刚才提到的其他所有“钱”,其实都是有着相应价值的人类劳动的血汗结晶,与这些“钱”相比,我们的纸币反而显得无比怪异。那么,为什么纸币还会被大规模地充当货币来用呢?以下的章节中,我们细细道来。 当人类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之后,鉴于金属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能长久保存、便于铸造成各种形状等等原因,世界上主要文明国家的货币都逐渐由常见商品过渡到了金属身上。 比方说,中国在商朝晚期的时候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慢慢地人们就发现青铜价值很高,既不会碎掉、也不容易磨损烂掉,即使你要融化它还要高温烧烤,人们干脆就用青铜做成贝壳的样子当“大钱”使。随着青铜产量的逐渐提高,人们慢慢发现仿造的青铜贝比真贝壳还好用,于是其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广,并且在流通和使用中改造成一片一片的青铜小片片,大小都差不多,容易携带,还容易计算呢! 从此,中国进入了青铜货币时代,并且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使用铜钱。 在西方的货币体系中,金、银等贵金属一开始就是“大腕”——这些贵金属最初按照重量计价,后来就出现了有意识的铸造行为,标准的金属铸币(coin)由此产生。 在古埃及(Egypt),人们在买卖奴隶的时候使用的是金块和银锭。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一幅古埃及壁画上,清楚地显示了人们把一头猪和一些金臂环放在天平的两端,表示它们两个的价值是等同的;同一时期的另外一幅壁画则显示了努比亚人(Nubians)向埃及法老贡献黄金的场景。 西方有记录的最早的金属铸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吕底亚(Lydia)王国,其图案是雄狮和公牛的复合体,铸币材料是天然的金银合金(大约2/3是黄金,1/3是白银),也被称为琥珀金(Electrum),因铸币呈现白色,通常也称为“白金币(WhiteGold)” 。 最早的金属铸币 除天然合金的白金币之外,吕底亚人后来还开始开采砂金以及白银,并采用标准的重量和成色铸造了大量带有图案的金币和银币——吕底亚最后一任国王克鲁伊索斯(Croesus)因为拥有这些铸币,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 后来,作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也被称为“两河流域文明”)后期代表的波斯帝国(Persia)征服了吕底亚王国。为了学习货币铸造的“先进经验”,波斯帝国也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分别是达利克(Daric)金币和西格罗斯(Siglos)银币,而这两种货币上所铸造的图案是人的肖像,据说就是自称为“万王之王”的波斯皇帝大流士(Darius)本人,金币上的肖像头戴王冠、手持弓矛,尊贵庄严而又勇武善战,栩栩如生。 下图即为达利克金币和西格罗斯银币的图案。 波斯帝国铸币 不过,说到西方的历史,那一定是“言必称希腊,路必通罗马”。 就在吕底亚人采用贵金属铸造货币之后不久,爱琴海(Athens)沿岸的希腊城邦国家也开始采用白银铸造自己的货币。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在公元前594年,梭伦(Solon)造访吕底亚,当时的国王克鲁伊索斯向阅历丰富的梭伦炫耀,问他游历各地的时候,是否见过一位像自己这样拥有大量的黄金和白银的人——“看,我多有钱!” 面对如此自恋的家伙,梭伦告诉他,那些财富“无足轻重”,因为“战争英雄、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母亲”相比金钱而言更为伟大。 这么有水平的一番话,亏得梭伦的机敏和口才! 但对于克鲁伊索斯王来说,那可是伤自尊了——据说,他咆哮不已。 尽管贬损了吕底亚国王一番,但梭伦也很明白,相比于按照重量计价的金块和银块,先进的金属铸币更加有利于商业和贸易。因此,当梭伦出任希腊雅典城邦第一任执政官(CEO)之后,雅典也开始铸造贵金属货币。其中最常见的是银币,其名称叫做德拉克马(Drachms) ,其中以希腊城邦之中最为强大的雅典所造的4德拉克马银币流传最广。 下图就是雅典的4德拉克马银币,其正面图案为希腊神话中的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背面为雅典的守护神猫头鹰,所以也被称为“猫头鹰币” 。 古代雅典银币 稳定的“猫头鹰银币”作为周边国家都广泛使用的货币,时间长达6个世纪,在希腊当时的德拉克马货币体系下,一只山羊价值10德拉克马;一匹马价值200德拉克马——在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基本上都没有变动过。 稳定的货币造就了一种诚信、民主的文化,在猫头鹰币出现大约85年之后的公元前508年,雅典城邦建立起民主制度,取得了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社会进步。 希腊之后,罗马人逐渐崛起,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罗马人建立了一套金、银、铜复合货币体系,他们最常用的铜币叫做阿斯(As)、最常用的银币叫做迪纳利乌斯(Denarius)。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从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上千年的历史中西方一直采用金、银作为主要的货币,而铜则是辅币。 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截止到1816年英国政府正式采用金本位以前的整个文明史中,金银就是钱,钱就是金银,从未变过——其中,黄金多用于大额支付,而白银则用于一般的贸易,铜一般作为辅币或者加入银币中使用。 相对于西方习惯于使用金银做货币,中国由于长期以来人口众多,在历史上也不是产银大国,所以从周朝一直到明朝中期之前都将铜钱作为最主要的货币。 直到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美洲大陆白银的开采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都开始像潮水一样向中国涌来,从而使得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也逐渐确立起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货币天然非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马克思老人家的论断果然是精辟准确! 有喜欢探究的人就问了,既然马克思老人家所处的时代还依然保持着“金银是货币”的状态,为什么到了现在,大家却纷纷都开始使用纸币呢?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最早的纸币出现于中国北宋时期的四川,当时叫做“交子”。 怎么出现的呢?又为什么叫做“交子”呢? 在赵宋王朝代表革命的、正义的力量解放四处之后,对四川实施地域歧视,不允许他们用铜钱(禁止铜钱入川,违者杀头!),只允许他们用价值比较低贱的铁钱,而这个铁钱呢,典型的傻大笨粗——当时最常用的是一种叫做“景德元宝”的大铁钱,这种铁钱每一贯的重量是25.8斤!根据当时的价格,要是上街买一匹布,用大铁钱,重量有500斤! 中国形容人有钱有个成语叫做“腰缠万贯”,谁缠一下这个铁钱试试看? 大家想一想,这么鬼重鬼重的钱,是不是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买卖交易——今天上街,为了买几只鸭子回来炖着吃,结果不得不哼哧哼哧背上一袋铁钱走上几十里路,干脆还不如背上一袋麦子以物易物好了。 人被逼到这个份上,创造力也就出来了——公元1005年,据说是成都有16家富商,用大铁钱作保证,发行用纸印刷的“交子券”作为交易凭证,交子,就是“交易凭证”的意思。 交子纸币出现之后,大家很快就发现纸币的方便了,慢慢地,纸币的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大。这时候,有些发行交子券的一些富商起了歪心,他们开始玩10个锅8个盖的把戏,本来自己只有100贯大铁钱,却发行了200贯的交子券,变魔法一样无中生有变出来很多交子券,进而为自己“广置邸店、屋宇、田园、宝货”,导致“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因为这个原因,1020年,四川的益州(今成都)知府就义正辞严地发表公告,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护单纯的民众不再上当受骗,政府决定下令关闭交子铺。 政府为民着想,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老百姓没有想到的是,宣称别人“奸弊”的政府,原来是要自己造纸币! 原来,在整治和取缔民间交子券的过程中,某些聪明的政府官员一看,这玩意儿好啊,方便交易、促进贸易,发行者还能借机大赚一笔,这种好事哪能错过呢? 于是,在这些官员的奏请之下,北宋朝廷于1023年设立益州交子务,1024年北宋朝廷开始发行第一届官交子,发行数量为125.6万贯,用36万贯铁钱作为保证金——也就是说,政府干脆一开始就玩杠杆,每1万贯铁钱,发行3.48万贯的交子纸币。 官方交子纸币的出现,表明了代表政府信用的纸币正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这也意味着原来代表真实财富的实物货币(金银铜铁、谷物、布匹、贝壳、猪牙等),开始向一种不具有真实财富的价值符号过渡。 中国北宋时期出现纸币以后,接下来的金朝、南宋、元朝和明朝都采用了纸币方式,每一种纸币在一开始发行的时候,总是道貌岸然地与金属铸币价值相等。然而过不了几年,这种纸币就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没有任何一种纸币例外,而纸币体系的一次次崩溃也引发了一次次的社会动乱和王朝更替。 元朝末年流行一首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合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开合变钞祸根源”,说的就是元朝纸币滥发是导致政局腐朽没落的根源! 中国古代的纸币体系崩溃与王朝覆灭的循环持续了将近五百年,一直到明朝中期人们才发现,依靠纸币建立起一套可信赖的货币体系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朝廷决定逐步废弃纸币,重新采用以银为主、以铜为辅的金属货币体系。 此后,一直到1935年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一直都采用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 相比中国人在纸币发明方面的“聪明”,西方人就显得太过于“老实”了。 实际上,就在四川交子出现前后,11世纪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也出现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票据,具备了一部分纸币的功能;到了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国债、股票等“很现代”的金融产品相继出现,商业信用票据的使用在一些家族银行中已经相当普遍。 只是,纸币依然迟迟难产。 关于西方现代纸币的源头,经典的说法是来自英国的金匠们。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强行没收商人们的黄金,商人们只好把自己的黄金偷偷存放在金匠们的地窖里,金匠们则给商人们开出手写的收据。为防止被国王发现,这些黄金收据没有署名是属于谁的,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而是直接采用这些收据进行交易,于是这些收据就成了纸币。 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成立,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模仿金匠券正式发行了纸币并将其成功流通——西方真正的纸币由此诞生。 不过,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的纸币都是可以兑换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的,纸币无非是拥有黄金或者白银的一个凭证而已,所以这种纸币体系也被称为“可兑现纸币(RedeemablePaperMoney)”。 “可兑现”的意思是,如果纸币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黄金,这种纸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GoldStandard);如果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白银,就称为银本位制(SilverStandard);如果白银和黄金之间政府规定了确定的兑换比率,这张纸币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就被称为金银复本位制(BimetallicStandard)。 简单地说,区别在于纸币是跟着白银走,还是跟着黄金走,抑或是白银黄金两条腿。 17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实施的基本上都是金银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这一阶段欧洲的货币也五花八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铸造了各自的银币和金币,而最大的麻烦就是,金币和银币币值对比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价格随时变动,这就导致许多产品都有两个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这大大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 例如,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就是基尼金币(Guinea)和先令银币(Shilling)通行,每一样商品都需要标上基尼金币的价格和先令银币的价格。 这个时候,一个在数字上狂热追求精确的人出现了,这个人是个大科学家,根据传说,有一个苹果砸到了他头上,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是的,他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 很多人不知晓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先生,其生命历程可以这么简单划分和描述:“前三十年玩科学,后三十年玩货币”——因为牛顿后半生担任大英帝国皇家铸币厂厂长达三十年,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到1727年去世。 对于科学上追求确定和精确的牛顿先生来说,金银币相对价值的变动真的很令人讨厌。于是,在他的推动之下,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1,这就形成了刚才提到的复本位制。 这样一来,英格兰银行所发行的每一张纸币,都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金币或者银币。 牛顿的确是个狂热追求精确和准确的人,他不仅对于自己的铸币工作极为认真,对于那些扰乱这些精确而铸造假币的人也恨之入骨,甚至还亲自去刑场观看处决造假币的罪犯。 在确立复本位制的同时,牛顿还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确定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 到了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确定了英镑纸币只盯住黄金,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金本位制——从此,每一张英镑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而白银则成了普通商品,价格自由浮动。 就这样,大英帝国忙乎了上百年,最终确定自己的英镑纸币跟着黄金走。 稳定的货币为英国称霸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金本位的支撑下,大英帝国蒸蒸日上,建成了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以至于到了19世纪后期,“像英镑一样好”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货币改革的“最高理想”。 怎么样才能做到“像英镑一样好”? 当然就是纸币体系像英镑一样采用金本位! 在确定纸币跟谁走的这件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经过好一阵的忙乎,在货币方面基本都走上了和英国一样的道路,无论最初是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基本都演化成了金本位制,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德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国以及美国等。 到20世纪初,当时的大国之中,只有中国和印度还在实行银本位制,而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整个世界的纸币体系都统一到黄金这种闪闪发光的黄色金属上面。 既然世界各国的纸币都统一到了黄金这种金属上,那么每一个国家的纸币都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这样的话各国货币的汇率也就基本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进行。 在金本位的体制之下,只有通过诚实劳动,生产真实的财富,才能换回来真金白银,不可能有哪个国家有什么特权,天天靠着借钱还能一直吃香的喝辣的,威风八面。 1974年7月13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份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 这份物价记录数据显示,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时间里,英国的物价始终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 如果将1664年的物价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除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物价曾短暂地上涨到180之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物价指数都低于1664年的标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 如果我们再从黄金和白银供应这个视角来进一步考虑英国这250年的物价变化,就能够从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金本位”的意义。 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美洲产的黄金白银一直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南非以及澳大利亚又相继发现了大型金矿,无论黄金还是白银的产量都急剧增加,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最主要涌入国。 然而,即便在贵金属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英国还是在250年间里基本保持了物价的平稳,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必讨好谁的货币体系,即使贵金属的供应量逐年自然增加,由于社会上的商品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本不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毕竟,贵金属再怎么大量涌入,折算到长达250年的时间里,其年增长率也不会超过2%,属于有约束和节制的增长。 长期稳定的货币,使得小小的英伦三岛,雄霸世界长达200年。 英国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无论是金本位制、银本位制还是金银复本位制,在采用商品货币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难以治理的通货膨胀。 例如,美国在建国以后即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度,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102.2,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80.7——和英国一样,在这期间,美元纸币的供应量也是在随着美国贵金属拥有量的逐渐增加而缓慢增加的。 1800年到1913年,恰恰是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美国物价反而在逐渐下降! 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关键时代,尽管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但由于受到了贵金属产量的约束,各国的货币和物价都非常稳定,基本上都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看看以上数据,再对比一下中外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言论——必须保证物价以一定的速度上涨,否则通货紧缩就会引起经济衰退的理论,是不是就像听到有人在放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屁? 实际上,中国最初发行的交子纸币也是可兑现纸币,根据其规定,是可以兑换成铁钱的,但后来发行量扶摇直上之后,就再也不能兑现了。到了金朝、元朝和明朝,朝廷发行纸币,干脆一开始就规定不能兑现,变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怎么发就怎么发”! 如此一来,中国古代的纸币体系不一次次崩溃才怪呢! 相比之下,欧洲在纸币出现以后的200多年里,由于实施了金本位、银本位或者金银复本位,而且政府权力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其货币体系相比以前反而更加稳定。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如果我们把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思考一下,货币最稳定的一个阶段,恰恰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最快的阶段。 难怪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udwigvonMises)将金本位高度评价为整个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货币制度,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可惜,好景不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军备战,欧洲国家相继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并陆续废除了金本位。为了战争,参战各国竞相滥发不兑换的纸币,通货膨胀在参战各国纷纷出现,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出口贸易萎缩、国际收支恶化。 国际范围内的金本位就此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各国钞票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国际贸易和商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一片混乱,于是一些国家再度呼吁恢复金本位制,但主要国家已经无力恢复原来随时可供民众兑换金币的那种严格金本位制。 于是,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世界各国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GoldBullionStandard)和金汇兑本位制(GoldExchangeStandard)。 什么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呢? 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如英、法等战胜国,其政府所拥有的黄金已不足以供人兑换,于是干脆流通纸币,也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虽然纸币规定了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当然,如果你是大老板、狂有钱的人,政府可以对你网开一面,规定你手中的纸币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到中央银行来兑换金块,所以叫做“金块本位制”。比方说,英格兰银行规定,只有达到最低限额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1700英镑)才给你兑换;法国则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 这样一来,政府就成功地把绝大部分穷鬼们挡在了兑换黄金的门槛之外。 在金块本位制之下,由于普通民众不能随时兑换黄金,政府就可以授意中央银行玩所谓的“杠杆”游戏——本来只有1千克黄金,却发行了相当于10千克黄金的纸币…… 因此可以说,在金块本位制中,通货膨胀之门已经打开。 二战之后,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针对一些没有黄金储备的国家而言的,要求该国货币盯住另一个金本位制国家,保持固定的外汇比价,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中国国民政府1935年发行的法币,一开始盯住英镑,这就属于典型的金汇兑本位制。 如果说金块本位制是剁掉了双脚的金本位制的话,那么金汇兑本位制就是剁掉了双手双脚的金本位制,这种金本位会导致一国货币附属于它所盯住的那种货币的发行国。 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这种脆弱的、扭曲的、虚假的金本位制度实施了大约十年左右,遇到了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基本上全部冰消瓦解。 当残缺不全的金本位也灰飞烟灭之后,经济危机终于在德国逼出来一个希特勒上台。 几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令人唏嘘感慨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便各国都在使用不兑现纸币,但黄金却始终是国际硬通货,主要被参战国政府控制,用于国际间购买军火和其他重要物资。 也就是说,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只有黄金是真正的钱,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纸币,只不过是黄金的代表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钱。 唯有如此,你才能明白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黄金价格暴涨,而世界各国政府每印刷一轮钞票,黄金就会上涨一轮——在一些以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货币史的人眼里,黄金,唯有黄金,才是真正的钱!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些自诩文明的欧洲强国都一股脑儿陷在战争泥潭里互相死掐的时候,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借机大发战争财。 实际上,美国的先贤们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执行“闷声发大财”的战略,尽量不插手欧洲事务,埋头发展生产力,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排名世界老大了,其余最大的三个工业国英国、德国、法国都得靠边站。 既然排名世界第一,那美国的美元地位自然就日益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本土,所以美国可以大量生产粮食、棉花、石油、枪炮、船舰……趁着欧洲国家打得不亦乐乎,美国使劲倒卖各类物资,只要黄金不要纸币,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到战争结束之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由于战争期间放弃了金本位,英国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谓是信誉尽失,但美国根据当时的《金本位法》规定,美元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毫不意外的结果就是,英镑、法郎和马克货币,对国内是不断的通货膨胀,对美元是一次又一次的贬值。就这样,在这场较量中,美元逐渐成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勉强建立起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但很快就不得不再度放弃,由此导致国际汇率起伏不定,只有黄金始终是国际硬通货,而为了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是战争中还是战争后,欧洲各国不得不再次到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批量购买各种物资,而无论是民用物资还是武器军火,欧洲各国都得用他们积攒的黄金来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的中央银行黄金储备已经超过了2万吨,占全世界黄金储备的75%! 记住,黄金是当时国际间唯一认可的货币,而美国占有了全世界黄金储备的75%,可谓是天下之大,谁与争锋? 不仅仅是货币财富上美国如此强大,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人口和土地均占了全世界6%的美国,却占有西方世界2/3的GDP份额,1/3的外贸出口份额,冶炼钢的61%、汽车的84%——经济上完全可以雄霸天下! 挟着巨大的国力、财力,再加上美元纸币长期以来的良好信誉,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在美国主导之下全世界建立起一个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System)”的一套全球货币、贸易和经济新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0.888671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由此,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世界纸币。 记住,只有外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能找到美国来把纸币兑换成黄金,个人是不允许的! 这也是美元与早期的英镑纸币不同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这样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持有1个美元纸币,它的价值就是1/35盎司黄金,而其他国家的纸币,如马克、日元、法郎、英镑等,全部都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兑换比率,也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金量。 比方说,1个马克,代表着0.222168克黄金;1个日元,代表着2.46852毫克黄金……就连原苏联的1个卢布,在1971年之前也被官方规定了代表0.222168克的黄金。 不过,所有的纸币中,只有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只有政府和中央银行才能去兑换! 硬通到如此地步,难怪人家美元由此获得了“美金”这一光荣称号。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处于“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代替黄金成为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就这样,美元这种绿纸片,变成了黄金的替代物。 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黄金更好,因为美元纸币可没有黄金那么笨重和难以携带…… 在一套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人们不用担心自己辛勤创造的财富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变成废纸,而每个国家纸币固定的含金量也形成了固定汇率,这消除了各国的汇率风险,所以人们可以普遍专注于创造真实的物质财富。 在1945年~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胀,各种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创造和技术发明也遍地开花,全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第二个黄金发展期。再联想到18世纪到19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另外一个黄金发展期,恰恰也是在金本位之下而产生的,有了黄金作为价值稳定的世界货币的基石(先是英镑,后是美元),人类文明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进步。 正因如此,欧洲大陆的老牌大国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缓过劲来之后,就开始不遗余力地用外汇盈余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例如,从1945年~1970年,德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从0吨增加到了3537吨,法国从588吨增加到3139吨,意大利从228吨增加到2565吨,荷兰从280吨增加到1588吨,瑞士从1306吨增加到了2427吨…… 从1945年起,由于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美国人总是出手阔绰,风头之劲一时世界无二,有钱得不得了,相继发动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动不动“援助”其他国家,还要充当“世界警察”,再加上为了和前苏联搞冷战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就此陷入了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中…… 一直这么大手大脚乱花钱,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有没有问题? 当然没有问题!无非就是多耗费一点纸张和油墨,印刷成美元就是了! 就这样,美国“请客”,全世界“买单”的世界经济运行模式一直持续至今。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想,美国为世界提供美元纸币,世界为美国提供真实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模式要得以持续下去,美国必须一直保持贸易逆差,如果美国不再“出口美元”,就会发生美元不足,影响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情况。 然而,美元纸币的“供应”如果超出他自己的黄金储备太多,世界人民自然就会发现不对劲,“美国不可能有那么多黄金嘛”!如果再有一些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去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话,美国就会出大麻烦。 此问题最早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在1960年提出,所以被称为“特里芬困境(TriffinDilemma)”或“特里芬难题(TriffinParadox)”。 很不幸地,事实很快就验证了特里芬先生的预言。 实际上,由于美国对欧洲存在长期的支付赤字,到1959年底,美国的官方外债就已经与美国的黄金储备总价值几乎相等了,两者均为2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以外的国家都过来要求美国履行黄金兑换义务的话,一度占有全世界75%黄金储备的美国,其所有黄金储备将在瞬间消失殆尽。 只是这个时候其他国家还不足以强大到那么做——那不是故意跟世界老大过不去嘛? 于是,就这样,“美国请客,全世界买单”的模式也还继续着。 到了1971年8月份,美国仅短期外债总额就已经达到了60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所有黄金储备如果按照35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价值只有97亿美元! 针对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其债权人支付黄金这一事实,当时法国经济学 家雅克·吕夫 就评论:“这就像让一名秃子去梳理他的头发一般,纯粹是无稽之谈。” 美国政府终于撑不住了,最后时刻到来,一位美联储官员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 “1971年8月10日,一群银行家、经济学家和货币专家在新泽西州的海边举行了一次非正式讨论,探讨货币危机问题。大约下午3点,保罗·沃尔克(PualA.Volcker)的车来了。他当时是财政部次长,负责货币问题。 …… “这时,保罗转过来问我,如果我来决策应该怎样做,我告诉他因为不愿升息,又不愿黄金涨价,那就只有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35美元一盎司出售黄金已经毫无意义了。” 1971年8月15日,华盛顿阳光明媚。 然而,正是在这么美好的一天的晚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MilhousNixon)发表演讲,他猛烈抨击“国际投机分子”制造了金融市场混乱,为了保卫美元,美国政府必须“暂时”关闭财政部的美元兑换黄金窗口。 “暂时”是多久——答案是“永远”!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谁是尼克松所指的“投机分子”呢? 要知道,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不是谁都可以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的,只有各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有资格去兑换。看来,法国政府、德国政府、意大利政府、荷兰政府、瑞士政府大概都是尼克松眼中的投机分子吧? 尼克松这一宣布,意味着美国背弃了1945年对全世界所做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承诺,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意味着美国政府对全世界的赖账。 怎么比喻好呢? 这就像有个人欠你100万元,给你打了一个白条,但等你真正去找他的时候,他却忽然不认账了,开始耍无赖——黄金是钱,而美元就是白条。 不过,人家美国这个债主,身强力壮、武器先进、富饶强盛、财大势雄,赖了你的账你也只能吃个“哑巴亏”——你还能咋地? 实际上,其他国家吃点儿“哑巴亏”并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倘若把“美国赖账”这件事情拉到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尼克松总统这个决定更加非同一般的意义就是—— 全世界几千年来认同的“钱”这个概念,就从这一天发生了质的改变! 要知道,从二次大战以后,美元实质上就一直充当着世界货币,可是从1971年8月15日开始,整个人类第一次同时沦落到不兑现的法币时代! 1971年8月15日,从这一天起,金银不是钱,纸片当钱花——钱的概念被彻底颠覆! 如果你是一个关心“钱”的人,务必要真正理解1971年8月15日这个日子,唯有如此,你看待财富的眼光,才会和那些只知道两眼盯着纸币的人大为不同! 美国决定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纸币从此与一切实物商品斩断了关系! 许多人都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是一个非常大的金融事件,但这个金融事件和以往金融事件的本质区别,以及它对于未来世界究竟有多大影响,更多的人并不真正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曾经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 “从远古直到1971年,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一种商品相联系。偶尔与固定联系相脱离的事情也出现过,但那通常都只是在危机时期。 “(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主要货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实行不兑现纸币本位制,这种货币体系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是的,最终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也正是在绿纸片变黄金的过程中,全世界的“钱”也一步步地“进化”(或者你可以称之为“退化”),由最早的粮食、牲畜、布帛、贝壳,变化到铜钱、黄金、白银,再变为金本位制,再变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终于演变成了目前的这种彻底的法币体系。 从美国宣布美元脱钩黄金那一刹那起,我们的这个世界与以前的世界就已经截然不同! 以前,人们必须依赖于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金钱,而金钱本身也是人类真实财富的结晶,当整个世界的纸币与黄金白银脱钩之后,由于只要“信用”就行,通过创造出来诸如“花未来的钱”、“花明天的钱”这种概念,债务可以无限制地增加,钞票也开始无限制地印刷…… 连世界货币的核心——美元都不绑定黄金了,其他哪个国家政府还会傻到把自己的纸币绑定黄金或者白银?更何况,脱离了黄金白银的束缚,任何一个国家的纸币数量,都由自己政府和中央银行决定,终于到了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政府不断告诉民众,通过所谓的“宏观调控”,他们可以成功实现熨平经济波动、创造经济永久增长的梦想…… 天文学概念中有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甚至就连光也不能逃脱,这就是“黑洞”。 尼克松总统那短短的一句声明,也意味着整个世界从那时起就开始掉入“法币”的黑洞、债务的黑洞,再无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可以逃脱这个黑洞的折磨,只有在黑洞里坠入18层地狱(全球性的恶性通货膨胀)之后,再一次重建世界货币体系,我们才能获得新生。 时至今日,无论是希腊还是意大利,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日本还是英国,大家都在这个黑洞中忍受着债务的煎熬和炙烤……